关注微信

QQ

2018年高考:“00后”站上新历史舞台

2018年07月31日 来源:沂蒙风采

根据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而今年,00”后开始迈入高考考场,他们中的半数以上并不认为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世纪宝宝”的登台,拉开了变革的新序幕。

 

大体制下的悲哀

高考状元泯然众人矣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1533045040643782.jpg

科学精神的产生

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我想起钱学森说的话:“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微信图片_20180731220018.jpg

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关注高考成绩的排名,其实就是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状元不可复制,但是在数万高考考生中只谈一个考生没有价值。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各有收获、各有辉煌。过分的关注状元,还有可能“捧杀”这些少年。

 

自主选择的潮流

201858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

看来,“高考经济”的利益链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其实,应试教育背后的“约束—激励机制”脉络清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辛辛苦苦熬上一年的高考备考,高三任课教师圈定考试的知识点,大剂量使用“题海战术”,确保高考时学生能准确输出。高考发榜的时点,老师也算是“熬出头”了,自己亲手培植的“状元”直接为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加分,个人奖金、职称评定有保障了。状元多、升学率高,这是校长在地方教委面前拿出的重点中学建设的“硬道理”。于是,教委主任在省市自治区领导面前述职时,便能够量化评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国内大学也跃跃欲试,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夕,招生办派人入驻地方重点中学“蹲点”,发榜后,迅速把奖学金打入高分考生的账户,把“状元”一网打尽。别忘了,入学“状元”的数量是高校向社会炫耀的最大资本!“高考状元”炒作背后的“利益攸关者”竞相为中国教育GDP在地方上的比拼添砖加瓦。

“高考状元”的吹捧和过度宣传,更像是对应试教育指标考核完成情况的渲染,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强化旧有体制框架的合理性。而考生们,则是这一大环境下最无辜的受害者。寒窗苦读,不为扬名立万,只为无愧自己,过分宣扬应试教育下的佼佼者,非常容易迷给广大青少年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想。要么否定不了自己,要么极度否定自己。

微信图片_20180731220049.jpg

对不再宣扬高考,社会各界大部分是举双手赞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如今拥有的成长途径、上升通道也远比过去丰富。同时,高考制度也在发生改变,高考招录方式越来越多元、高校自主招生权限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速等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00后”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出国求学、选择艺考、自主招生考试等在传统观念中,提到高考,诸如“千军万马独木桥”、“一考定终身”、“人生大考”等等,强调高考至关重要的说法很多。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求学道路的多元,这些传统的高考观念在“00后”眼中似乎已不是主流。

 

青出于蓝的时代

作为2000年出生的新一代,在父母眼中,他们是有主见、有想法、有个性的一代;在老师眼中,他们是爱思考、敢质疑、有规划的学生00学生更有想法,知识面广,阅历丰富,也不怕老师。但这批学生敢于质疑,也有创新思维

而这一现象,并非00”力挽狂澜,背后推动的,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悄悄变化。“00后”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本身会有多么显著的特点。反倒是新的高考改革会对考生的选择和判断产生更大的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并不是代际群体特点的原因,而是教育改革改变了外部的大环境。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推进,包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拥有更多自主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都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就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此外,由于“00后”的成长一直有互联网相伴,他们的家庭条件相比于“80后”、“90后”也更加优越,这会导致考生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微信图片_20180731220121.jpg

受惠于这个信息和物质双重丰盈的时代,这一代人所遇到的困难,更多的不是匮乏,而是“过于丰沛”,是网络信息超载,是手机和电脑游戏泛滥,是物质营养过剩。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缺什么,需要的是学会选择什么,不是要痛苦地做加法,是学会如何轻松地做减法。“00后”是网络的一代,也是过于丰富的,又不得不学会从简和“断舍离”的一代。在面临前辈们需要“眉头紧锁”的大事上,今天的“00后”因为选择更为丰富,所以也变得更加从容,甚至有时候显得还有些“佛系”。这让那些习惯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习惯了喊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父辈们,放心的自嘲一句,“00”们即将走上新的历史舞台,推动未来中国的变革和前进。

上一篇:深度剖析抖音背后隐藏的流行密码

下一篇:临沂:牢守生态红线,红线就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