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珍藏志愿书66年 临沂老人张广科忠诚演绎党员本色

2014年08月01日 来源:琅琊网
今年86岁的老党员张广科家住市区煤山小区,在老人家里有一件他珍藏了66年的无价之宝,一直被老人视如生命。无价之宝既非名人字画,也非古玩玉器。这件宝贝是老人当年的入党志愿书。经历了6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这本入党志愿书的纸面已经泛黄,字迹已经模糊了,但在这本志愿书的背后,一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却代代相传。

  那本薄薄的小册子是老人的宝贝

  张广科今年已经86岁高龄。在老人的枕边,一直放着一个木制的长方形盒子,那里面,珍藏着他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我的离休证,这是存款单据。这些都还算不上什么,这个才是我最宝贝的东西。”说着,老人从盒子里拿出了一件用红布包裹着的物件,小心翼翼地打开,有几张泛黄的草纸被盛放在一个透明的包装袋里。

  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他当年的入党志愿书,是跟他同甘苦共患难一辈子的“老伙计”.“我上战场打仗,它跟着我;后来参加工作,它还跟着我;如今离休在家,它依然跟着我,这是我一生的宝贝,将来也是我的传家宝。”老人拿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动情地说道。

  记者看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用粗陋的草纸做成的,薄薄的几张草纸早已磨出了毛边,装订用的线也已经松动脱落。志愿书的封面上印着党徽和“入党志愿书”5个大字。下面写明了老人当年的入党信息,“六分区政治部宣传员张广科”,填写日期是1948年10月1日。

  老人回忆说,1948年,正在当兵的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当时的规定,入党志愿书由个人自己保管。“战争年代没有档案室,也没有专门管理档案的人,把入党志愿书分给你个人保存,你这一生一定要好好保存。”张广科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拿到这本入党志愿书时,部队领导的交代,仿佛就在耳边。

  小时候,张广科跟着母亲说书为生,四处漂泊。18岁时,张广科参了军,凭着他说书的才艺,很快成为了部队里的文艺骨干。当兵两年后,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他在志愿书中的入党原因里这样写道:为人民服务到底,不受压迫,彻底改造旧艺人的坏习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到底。

  如今,66年过去了,张广科还清晰地记得党小组会上讨论他入党时的场景。“那时候开会不比现在,在大会议室里坐着,有什么事情可以拿出来慢慢讨论,战争年代开会都得东躲西藏,不能被敌人发现,速度一定要快。”张广科对记者说,虽然在会上党组织对他提出了几点不足之处,但大家一致认为他的组织观念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洪水来袭,他选择先抢救入党申请书

  入党后,这本入党志愿书就陪着他在战火中出生入死。解放后,张广科也总是把它跟家里的房契、存折、票证一起放在最安全的地方。直到1993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家里差点被洪水全部淹掉。

  张广科的小女儿张莉告诉记者:“当时家里的水淹到了我胸口的位置,那时候我还不到1米6,爸爸就把我放在高低床的上层,然后就忙着和妈妈一起抢救家里比较重要的东西。我看到爸爸想把一件东西放到一个很高的窗台上,可是他够不着,就踩在八仙桌上,踮起脚把它搁了上去。”张莉以为父亲如此看重的东西肯定是比较值钱的物件,当时她并不知道那是父亲的入党志愿书,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宝贝”.

  对党的忠贞和热爱代代相传

  张广科参加工作后,成了文化局的一名话剧演员,但十分具有戏剧效果的是,一名如此正直的老人,却演了一辈子的反派角色。“我的入党志愿书上和档案上都写着组织观念强。演反派别人都不愿意演,组织上要我演,我能不演吗?这句话在我这里是说不出来,我演了一辈子反派人物。”张广科对记者说。

  如今,老人的生活很简单,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午休之后出门打一会儿麻将。街坊邻居都跟他很熟,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大爷特别爱打抱不平。

  在张广科看来,工作能退休,但是党员的身份不能忘,爱护群众,维护党的形象,是一名共产党员终生应尽的义务。

  张广科说:“战场上打仗,一天没吃饭。大米稀饭装白糖,麦子煎饼炒辣椒炒鸡蛋。人家(老百姓)图什么,人没要钱。你在战场上为老百姓负了伤,为老百姓流了血,他弄斤鸡蛋给你吃了。虽然不给钱,人家老百姓是心甘情愿。这就是党群关系。我始终不会忘了老百姓。”

  张广科对党的感情也深深影响了家里的晚辈们,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党员团员占了一大半。老人希望,对中国共产党的那份热爱和忠诚,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记者衣方杰 通讯员李霞霞)

上一篇:临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 张少军主持

下一篇:雨天堵车苦等4个信号灯 临沂交警总结出堵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