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国庆日,在大家热火朝天探讨“爱国”真谛的时候,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注意——11万游客于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后,留下了5吨垃圾。
5吨,这样一个数字和巨大的重量单位,足够怵目惊心。
于是有人振臂高呼:“他们只是口头上的爱国者,实质上根本就不爱国!”
仔细想想这也无可厚非,基本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属一个行为逻辑。作为公民,若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无法恪守,爱国确实像是纸上谈兵的虚话。
可是如果就此便完全否定国人的爱国情感,这又是否公允?要知道,行为可以改变,习惯可以养成,唯独对某件事物的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
对于爱国,小朋友答“扶老奶奶过街”;青年人答“支持国货”;老年人说“勿忘国耻”;农民说“不掺假”……连敬酒时都得来一句“祝你越来越爱国!走一个!”爱国这一“高大”的行为从神坛走下来,切切实实融入到了百姓生活当中。暂且不从大处着眼,光从国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可以做的就很多:不闯红灯,是一爱;不为了抢座位大打出手,是一爱;不在西湖边上扔烟头,也是一爱;不到处刻着“XXX到此一游”,又是一爱……少了战争年代的惊天动地和民族大义的考量,于平凡和细微之处也可以爱得美丽优雅。
当然,爱国也不是菜篮子,一包在内。因为爱国还是一种理性的情感。国脚输球就扔矿泉水瓶,抵制日货就砸同胞的车,虽标榜爱国,但着实不能苟同。打着爱国的旗号,宣泄心中过激的情绪,远远背离忧国爱民的初衷,这种爱我们祖国未必能够承受得起。
爱国的路子广了,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情都可以拿爱国来说事。酒桌上的“祝你越来越爱国”权且看作调侃,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动不动就拿爱国说事,动辄就将“不爱国”的大帽子扣上,恐怕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激进的表达总是会影响理性的走向。就如同有人总是扛着爱国的大旗,拿国民素质肆意说事。
国民素质是国人心中的殇,或许是自知不足,或许因天性敏感。舆论对国民的指责也向来喜欢从国民素质出发,指责的理由就是“丢了中国人的脸”,通过与外国的横向比较后,盖棺定论得出“中国人的素质就是比外国人的差”。仅以汉语标识的警示牌,埃及神庙上刻的“xx到此一游”,一些中国人的行为确实已经让国人戴上了“素质低”的帽子,“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帽子轻而易举地就戴上了,但要想摘掉帽子却是十分困难。正如今年一组游人在卢浮宫前水池洗脚的照片传遍网络,洗脚的人中多为外国人,但是唯独中国人被横加指责,称“卢浮宫水池成了中国人的洗脚池”。
此种事情并不少见,一旦发现国人的“糗事”,不管是否合理,是否情有可原,社会舆论便立马爆出巨大的鞭挞热情,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甚至怀着“凡是中国的必是不好的;凡是中国人的行为必是不堪”的偏执认知。揭露的动机乃是为提高国民素质,是为维护国家形象,是高尚的爱国行为。铺天盖地的揭露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是每个旅游假日的必备大餐,给人呈现出不文明行为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景况。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让我们生出一种无力感和麻木感。
我们因少数人的行为以偏概全所有国民的素质,实际也是在伤害国人的自尊与骄傲。长此以往,那我们的国民自信该来自何处呢?没人去注意故宫的烟头变少了,没人去注意中国游客向埃及导游为国人的行为道歉。实际上,在英国的公交和地铁上,让座的常常是中国人;有一些埃及人看到中国游客会在斋月帮助当地的穷人,并深受感动;而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导游普遍反映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不少中国游客还会主动把垃圾收集在垃圾袋中并带走。总体来说,中国人的个人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应该成为引导我们继续前行的正能量。批评是一种爱国,但要适可而止,一味地批判,“意见”也会有变成“异见”的危险。
爱国是一种高贵的情感,是人格金字塔的顶端。即使站到这一制高点,我们也不应对其他人的行为肆意评判。让原本应蓬勃向上的社会精神被狭隘的观点所挟持,最后导致一叶障目。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在世界上体现的是一种雍容大气的大国风范。作为中国国民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大国国民范儿,我们期望着我们国民素质为世界称赞的那一天的到来。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持续的过程,总是给国人贴上“没素质”的标签,只会让人产生反感,多一些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国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深沉的爱。所谓比较深沉,就是有宽容,有谅解,这个国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眷恋。我们需要在改变中等待,对于同胞,我们也要多一些宽容。
我们的国,是最好的国。
至少迄今为止,这是很多人心里最毋庸置疑的一句话。
(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