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步:著名报人的医学之根
2017年07月31日 来源:沂蒙风采栏目第 期
作为山东大学医学院“百年寻踪”的志愿者,我们来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对著名体育记者、老山医校友王兴步进行了采访。没有长辈的架子,没有名家的派头,只有校友的亲切,这就是王兴步老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五年寒窗苦:难忘的山医岁月
1982年,王兴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山东医科大学,走出沂蒙大山,来到了梦想中的医学殿堂。“我们学校古朴典雅,校园环境是山东高校中最好的。”谈及母校,王兴步的神情中充满了自豪与留恋。他用带着乡音的话语向我们讲起了艰苦而充实的五年大学时光。
生活篇:同窗深情永在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学校物资供应紧缺,食堂饭菜常常没有油水,冬天宿舍也没有暖气。王兴步来自贫困的山区,由于营养不良,刚上大学时身高只有1米58,体重88斤。家里供他上大学已是不易,更无力帮他改善生活。困难中,学校的助学金给了王兴步极大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更令他感到了无尽的温暖。没有暖气的冬夜,只有一床被子的王兴步冷得无法入睡,一位济南的同学便从家中带来被子给他盖;王兴步缺少衣服,冬日里洗后没得穿,室友就把自己的衣服借给他。近三十年后,王兴步对这些小事仍记忆犹新。2007年,老同学们在毕业20周年联谊会上重聚,作为聚会策划者之一,王兴步付出了大量心血,并精心设计了纪念册,来感谢那份真挚的同窗情谊。
学习篇:勤学敢问始出道。“那时虽然生活艰苦,但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学习氛围很浓。”王兴步谈到,当时山医的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寄生虫病学等许多学科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中不乏颇具名望的老教授,令同学们十分敬仰。“教授们教学严谨,无论上课还是做实验都非常认真,要求非常严格。”尤其令王兴步印象深刻的是学习传染病学时,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实习。虽然已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但同学们对传染病人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害怕被传染。在学习给乙肝病人触诊时,老师看到不少同学不敢接触病人,便抓着同学的手去触摸,坚持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们逐渐形成了医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和爱心。”王兴步的语气中透着感激之情。
王兴步以沂蒙山区人特有的吃苦精神勤奋学习,但从不“死用功”,而是注重学习效率。他很善于作课堂笔记,所记笔记书写工整、调理清晰,同学们常常喜欢“借阅”他的资料。考前复习时,他总是先努力回忆所学知识,记不起来的部分再翻书巩固。王兴步一再强调:“基础知识很重要。有些同学不重视基础,其实临床知识是基础知识的综合,把基础学好了,学习临床知识时自然得心应手。”王兴步谈到了自己在医院实习时的心得、秘诀,一是勤快,二是敢问。他经常向科室里的医生们请教问题,从而与很多专家、教授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有时科主任在带领实习生查房时会突然提问,有的同学生怕出错不敢回答,王兴步却往往因精于准备而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得到带教医师的肯定。现在回忆起来,他都很有成就感。
课余篇:体育文学涤身心。虽然医学生课业繁重,但王兴步的大学生活依然洋溢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那时跳舞‘最疯’”,王兴步开玩笑道,“82年山东歌舞团来山医教交谊舞,同学们在学校的大饭厅里跳,连附近学校的学生们都来学。”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山医甚至组织师生排演了话剧《高山下的花环》,在大饭厅公演,成为当时的一件盛事。
体育活动也是王兴步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天天不亮,同学们就在班长的带领下出早操。课余时间,操场上活跃着打球的学生。王兴步更是坚持每天下午跑步去千佛山锻炼。“学习再忙也必须锻炼。作为医学生,应该知道强身健体的重要性。”王兴步当时最爱看足球比赛,是校足球队忠实的“啦啦队员”。提起1986年卫生部校级足球联赛中山东医科大学队与上海医科大学队在山医一决雌雄的情景,王兴步的兴奋之情不减当年。他说,正在医院实习的自己赶回学校和众多山医球迷一起敲着脸盆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助威,在上医队有留学生“外援”、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最终山医队取得了胜利。当时,学校里的一台小黑白电视机成了体育迷们的“宝物”,每逢国内外重大赛事播出就被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挤不进去的同学只好用收音机听比赛。
王兴步还喜欢泡学校图书馆。他阅读范围广泛,并不限于医学书籍。他喜爱文学,尤其是诗歌,还当场背诵起他在大学时写的一首诗:“岁月就这样开始/昨天陌生,今天相识……”
华丽的人生蝶变:从主治医生到十佳记者
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王兴步成了济南市立四院的一名儿科医生。“要想做个好医生,必先热爱孩子。”他始终铭记着老师的教诲,为许许多多患儿送去了医者之爱。在工作中,王兴步充满激情,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一次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医生们使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K3,疗效始终不佳。王兴步经过分析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应加大维生素K3的剂量,并大胆地给自己的病人采用了这一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此,王兴步的这一方法推广开来,得到了众多同行的认可。王兴步说,现在回想起这次诊疗经历还是颇有感慨。虽然他的做法在当时不完全符合既有药典规范,出了差错需承担责任,但他始终认为,作为医生,在保证病患安全和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应有一个更为积极的治疗目标,积极探索、敢于尝试,而不应一味墨守陈规、拒绝突破。
在九年的临床工作中,王兴步成绩突出,主编出版了七部医学专著,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医院公认的,发展前途也得到了一致认可。但令人惊讶的是,1995年,还有一年即将晋升副教授的王兴步调到了济南时报,开始从事与医疗卫生“八竿子打不着”的体育新闻采访工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名医生怎么会决定改行当体育记者呢?这样大的跨度如何成功应对?
面对我们的疑惑不解,王兴步淡淡一笑:“人生最难的就是作选择。”他告诉我们,当时家人都反对,自己心里也很矛盾,毕竟离开医生岗位意味着要放弃许多,半路出家做记者也是困难重重。但王兴步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文学和体育一直是他的爱好,即使从医后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和创作,短短几年,他就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千多篇医学科普文章,此外还有杂文、体育评论等,这些文章为他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喜欢接受挑战的王兴步认为,做体育记者对自己是一种锻炼,也是人生中不应失去的一段经历,同时他相信,凭借好学、执着、钻研的精神,自己在新闻领域一定能行。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兴步的选择使他进入了一片广阔而多彩的天地,虽然经受了许多磨难,但最终在事业上创造了新的辉煌。他一直奋战在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综合体育赛事采访一线,每年发稿量在600篇以上,接近100万字,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文章具有较大影响,许多被新华社定为通稿,先后有20多篇稿件获得山东新闻奖、山东体育新闻奖和全国晚报类新闻奖项。2004年,王兴步荣膺“济南市十佳记者”称号,荣获济南市人民政府二等功。
王兴步老师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照片上他手持五星红旗,出现在女排比赛现场。王兴步说,那张照片是在2002年9月到韩国釜山采访第14届亚运会时一个四川记者给他拍的。“那一天,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决赛,我和几位华侨夹在韩国观众中间,挥舞着五星红旗,为中国女排姑娘们加油。尽管中国观众人数少,但气势不小,我当时非常自豪。赛后,我写过一篇文章《祖国在我心中》,表达自己在异国他乡采访时对祖国和亲人的眷恋、热爱之情。”
王兴步出生于沂蒙山革命老区,自幼受淳朴厚道的民风熏陶与教育,爱家乡、爱祖国的情结根深蒂固。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位山东人,是一位中国人,不卑不亢。让他难忘的一次采访是北京奥运会。2008年,作为济南媒体特派注册记者,王兴步奔赴各个赛场,采访众多体育明星和政要人物。王兴步回忆说:“我利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的机会,先后采访了原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原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等重量级人物。8月5日在与巴西代表团一起出席升旗仪式后,我对阿维兰热及时进行了突击采访,写出了《奥运村最年长的村民》一文。采访陆克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作为一名国家元首,奥运会上对他的安保防范措施安排得非常严密。8月7日,澳大利亚代表团升旗仪式结束后,陆克文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保镖的保护下准备离开现场,我用汉语对他喊道:‘陆克文总理,我是中国山东的记者,欢迎你到山东,我想与你合个影好吗?’两位中国保镖不允许记者靠近,陆克文微笑着一下子把我拉到身边,并让随从拍照。我趁机请他谈了对奥运村的印象和对北京奥运的期待。奥运会期间,我在北京奔波一个多月,体重瘦了10多斤,虽然很累,很辛苦,但能在自己的祖国采访和见证百年奥运盛典,一生足矣。”
王兴步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08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荣誉运动奖章,北京奥组委主任刘淇、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联合签名颁发奖状,表扬他为传播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和宣传北京奥运会所做的贡献,王兴步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二等功。让王兴步引以为豪的还有,2009年在家乡山东采访第十一届全运会,因宣传报道十一运会筹办工作表现突出,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王兴步马不停蹄,成功地采访亚运会。“连续三年,在自己的祖国和在自己的家乡采访三大综合运动会的记者不多,我便是其中的一个,我是幸运的。”
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向我们走来,王兴步已经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采访资格,他将走出国门,报道第30届奥运会。王兴步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好。人生没有完美,任何事都没有完美,但一定要减少遗憾。还有,人生的经历也很重要,我更看重过程。”
剪不断的医学情愫
“医学陶冶了我的情操,令我终生受益。”在山医求学和在医院工作的经历使王兴步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作风和理性思考的习惯,也让他能平视他人、永葆青春活力。对于何为“平视他人”、为什么能“永远年轻”,王兴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体育记者的采访对象多是明星和名人,是众人仰视的对象,而王兴步却在他们面前保持着平视的姿态。他说:“医生对病人是一视同仁的,我在工作、交往中也保持着平视的眼光:不会瞧不起一个人,也不会仰视;尊重你,但不崇拜你。只有平视,对方才能更尊重你。”平视的姿态使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因而王兴步能坦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和身边的人,这正是王兴步强大亲和力和出色沟通能力的来源。
王兴步说,医学界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前辈帮助后来的年轻人,但这种现象在新闻界并不常见。新闻工作中,王兴步乐于帮助身边的年轻记者,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他们,为他们提供成才的机会。这让王兴步周围总不缺少青年人的身影,他本人也总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我写文章时常用‘郎中’的笔名,”王兴步笑道,“现在还有不少人叫我‘王大夫’。”王兴步医术不减当年,又是热心肠,亲友、同事家里孩子生了病常常直接找他看,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王大夫”的名声就渐渐在报社传开了。
对于母校,王兴步怀着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就像他上学时总爱佩戴山医校徽一样,步入社会甚至改行做记者后,王兴步也始终为自己曾是一个山医人而骄傲。他多次回到老校园中,走走看看,在食堂吃顿饭,再体验一下母校生活。现在不少医学院学生对王兴步老师并不陌生,很多人在校报上读过他的文章,在报告厅里听过他的讲座。王兴步一直心系母校的发展,也给师弟师妹们提出了忠告:“一定要珍惜大学光阴,合理安排时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尤其要加强文学修养;坚持锻炼身体,多参加一些活动,勇于展现自己;善于沟通,让别人接纳你。”在医学院百年华诞之际,王兴步以一颗学子的拳拳之心写下“百年山医,厚德载物;百年树人,英才辈出;百年母校,再创辉煌”,为母校送去祝贺和祝福。
与王兴步老师的交流让我们获益良多,他让我们明白: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人可以有大把的梦想去追求,医学生的职业并未被锁定;优秀是一种品质,山大医学院学生有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只要敢于拼搏和创造,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年青一代正站在百年医学院新的发展起点上,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时代。有母校和众位前辈的指引和教诲,我们无惧挑战,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果,为母校争光。
王兴步简介:
王兴步,男,1964年3月出生,山东临沂兰山区人。1982年从临沂四中考入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198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济南市第四医院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任济南市第四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中华医学会济南儿科分会秘书;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山东省委党校新闻本科班学习;1996年1月至今先后任济南时报体育部副主任、主任记者、济南时报副总编辑。
从医九年,王兴步在国内医学专业杂志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在《家庭医学》、《医学科普》、《中国人口报》、《中国红十字报》、《中国卫生信息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济南日报》等发表科普文章1000余篇,参编和主编《小儿常见病防治》、《小儿呼吸道疾病防治》、《儿童癫痫》、《心脏病介入治疗》、《儿科心脏病学》等七部专著。同时在《足球报》、《体坛周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体育通讯等作品近1000篇,二百万字。
1995年年底,济南时报创刊,王兴步被调到报社,从事体育新闻采访工作,先后采访了女足亚洲杯、女足世界杯、2001年广东九运会、2005年江苏十运会、2009年山东十一运会和2013年辽宁十二运会四届全运会;还采访了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两届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世界女排大奖赛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亚冠联赛等大型国际赛事,先后有30多篇作品获山东体育新闻奖。曾获报社发稿状元、济南时报十佳编辑记者、2004年首届济南市十佳记者,荣立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二等功,因为报道亚洲杯出色受到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的批示表扬,济南市委宣传部下发红头文章,对王兴步通报表彰,号召全市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2008年因报道奥运会出色,获省政府二等功;同年国际奥委会授予王兴步荣誉运动奖章,时任北京奥组委主任刘淇、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联合签名颁发奖状,对王兴步为传播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和宣传北京奥运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表扬。2009年因参与筹备全运会工作出色,获得济南市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批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