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魂驻沂蒙——深切悼念王任之同志

2014年07月21日 来源:沂蒙人 2014年第12期
[摘要]出沂蒙赴延安,红军战士追随马列一生矢志不移; 从陕晋到齐鲁,人民公仆服务大众老年信念更坚。    ——朱绍阳

       2014年1月13日,王任之同志因病在中国山东临沂逝世,享年97岁。
  或许年轻人对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在很多老辈人看来,王任之似乎就是沂蒙革命的代表。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百岁长者从少时起便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的一生是红色沂蒙的缩写,笃定而不乏大气,平和但却历尽坎坷。
  
  少年时加入共产党,成年时成为中流砥柱
1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庄重简朴的王任之送别仪式在艾山殡仪馆举行,殡仪厅里播放着《抗大校歌》《十送红军》《东进序曲》《祖国颂》《沂蒙颂》和《沂蒙山小调》,让前来送行的领导和群众不由回到了当年那种历史时空氛围。
就先让时光回溯到近一百年前的三月。
1918年3月,王任之同志出生于莒南县板泉镇前养鱼池村。14岁在家乡读高小时,他便在中共临郯县委刘谐和同志的介绍下成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入党后,王任之同志又协助刘谐和发展了薛汉鼎、李伴农、杨家祥等人入党,一点点将组织发展壮大。1932年12月17日,经地下党临郯县委批准,中共板泉党支部成立,王任之成为该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
1937年10月,在板泉党支部骨干分子会议上决定王任之、薛汉鼎、高立明、夏林、杨家祥等5人千里迢迢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如果说之前经历只算是革命萌芽,那陕北学习才称得上王任之同志革命征程的真正开始。而这样的征程,或许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从1937年一直坚持到2014年,跨越了一个世纪,整合了他人生九十余载的风雨时光。
能武亦能文,王老这位坚强的老战士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赫赫功劳,更是极为关注抗日题材文艺作品的挖掘与成长。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家中热情接见了王滨和王军宝。王任之仔细阅读了王滨面交给他的信件,并亲自在信的上方签字:“我同意和莒南县委联系,并请加以支持。王任之,2013年12月19日”。我们盼望在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部电影拍摄成功。
去年“七一”前夕,邱健(《人民中国》中文版原副总编、王任之抗大老战友袁成隆夫人),乔志学(北京抗大研究会会长,王任之抗大老战友)应邀去沂南县东高庄村参加由沂南县主办的《永远的歌声》(王滨主编)再版首发式,一行人在临沂拜访了王任之。只是那时的他已经说话困难,但是仍简单写了几个字:谢谢,我不能陪你们去了。在这之前,王老还多次托王滨电话邱健,盼她来临沂,陪邱健一起去青岛市采访李群书记。只是他们彼此之间大概谁都不会想到,这次见面,居然成了永别。

渊子崖保卫战,是他在缔造传奇
提起王任之,必然会提起渊子崖保卫战。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王任之随抗大一分校奉命挺进山东,他们翻越太行山,穿越平汉铁路封锁线,历经一个多月跋涉,抵达沂蒙抗日根据地——沂南县东高庄村。在沂南县张庄、大庄一带积极开展民运工作,培养了大批抗日积极分子,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1940年下半年,莒南县板泉一带解放,王任之奉命带领工作组进驻板泉,任抗大民运工作团二队队长。他首先在渊子崖驻了一个工作组,在渊子崖村和附近的楼里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同时在三义口村办了三期抗日救亡青救班,培养了300余名青年抗日积极分子,发展党员100多人。这为1941年12月20日爆发的全国著名的渊子崖保卫战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据数据统计,渊子崖保卫战共消灭日军112人。楼里村也配合渊子崖战斗打死了日本鬼子13人。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曾作了村自卫战典型的报道,从而树立了渊子崖村为全国解放区抗日模范村的典型。
时间再次过渡到1940年10月,当时的王任之同志在板泉完小校址主持召开了近百人的各界士绅名流座谈会,抗大文工团团长袁成隆在会上做了抗日工作的动员报告,发动民众起来抗日救国。王培良(时任沭水参议员和板泉抗日民主政府优救会主任)率先发言,“当前国难当头,为了抗战,咱们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自愿拿出保卫家宅的三支长枪和两把短枪,支持儿子王言时、王言畅两兄弟带枪支入伍参军参战。”而这就是当时被传为佳话的“五支枪干革命”的故事。
1941年春,王任之奉命去莒南县大店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发展党员300多名。1942年春,他积极响应刘少奇同志来山东视察指导工作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的运动,摧垮了大店大地主庄英甫为首的封建堡垒。王任之同志也被留任在大店任区委书记。1944年3月,他又积极配合支持莒南县委以县委群工书记袁成隆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大店,开展“查减”运动。当时大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这就为1945年8月13日,在这里建立山东省政府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打仗时不畏硝烟,搞生产更有肝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中旬,中共山东分局命令抗大一分校转移到滨海地区办学。周纯全校长遂令王任之同志带路,转移到了滨海地区,十字路附近的大曲流河,筵宾、岭泉、邢家水磨村一带办学。王任之调到省工商局工作,驻扎在临沂册山一带。1947年初,王任之奉命北渡黄河,来到渤海区杨忠县任各救会主任兼县委副书记,开展土改复查工作。
建国以后,王任之先后任惠济县、博兴县、广饶县委书记,领导了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调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不久他被调任省委基点县历城县任县委书记。在那个有些疯狂的年月,他曾抵制了高估产、高征购不良风潮,坚持按照日用一斤粮的标准给全县百姓每人留足360斤粮食,余下的上交,所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王任之坚持共产党的实事求是作风,使全县100多万人没有一个人饿死。
王任之在历城县任县委书记期间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在一次六级干部会议上表扬了王任之实事求是的精神。
1974年,少年离家,在战火中沐浴几十余年的王任之,终于被调回老家任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这期间,他走遍了沂蒙山区的山山水水,亲眼看到沂蒙人民发扬社会主义新愚公精神,开山劈岭、兴修水利,实行稻改,使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也看到仍有一片片荒山秃岭,部分群众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一个发扬沂蒙精神,改造旧山河,建设新沂蒙的想法油然而生。沉甸甸的责任感促使王任之同志冥思苦想,制定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蓝图。1976年春,王任之的蓝图在地委常委会上得到支持,在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指引下,他提出的治理长虹岭的建议得到地委领导班子一致同意。历经五年治理,长虹岭地段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昔日的“和尚头”“猪头脸”“茅草荒”,都变成了田成方,渠成网,道成线、树成行的全新景观。粮食产量比治理以前增长了42%,花生产量增长了104%,农、林、牧、副、渔总收入增长了45%,特别是黄烟主产区沂南、沂水和莒县几十万亩黄烟,成为沂蒙山区重点经济作物。对国家的贡献增大了,群众收入增多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如今在河东区(原长虹岭地段)已成立了“祝康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真正有了“长虹岭上蓝莓香,莓香瑞气好风光”的绝佳风景。
王任之在沂蒙山区办的第二件大事是发展杨树速生林带,解决了民用建房木材来源。临沂地区和莒县由此成为国家林业部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样板地区和样板县。在他的主导下,国家林业部还曾在临沂召开了全省杨树速生丰产林推广现场会和国际研讨会。可以说,是王任之同志的不懈付出,才让临沂真正打响了革命老区杨树生产先进城市的响亮名头。
  
大爱无垠,老当益壮更身先士卒
王任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至九届人大代表,1983年9月到1988年12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胡耀邦、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生前常说,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离休后他积极组织成立了沂蒙银杏协会,并担任会长。他把个人的工资约十三万元,无私地奉献给了贫困群众。从事“造福子孙后代”的银杏工程。
自2006年开始,王老还积极参加扶贫帮困的希望工程。他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到4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大学生,还每年从银杏协会的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扶持贫困大学生入学,至今,已扶持贫困大学生100多人入学。他们大多数为北大、清华、山大和浙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2010年5月,王任之到北京看望宋平,交谈中王任之同志向宋平同志回报了离休后办银杏协会和扶持贫困大学生的事,宋平同志听了很受感动,说:“这事你做得好”。当即叫人拿出4万元钱交给王任之,表示要王任之同志代为资助贫困大学生。
虽王老从不希冀有所回报,但若王老地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于眼前的一切。他的率先垂范,他简朴但却温厚的为人作派,已然成为他所资助的学子们心中最自然而然的标杆。在他走后,一位得到王老资助的大学生孙承昊,站在他遗像前感慨地说:“王爷爷是我心中的一棵大树,永远高大不倒的大树!”
如今,王任之同志已远离我们三个多月。此时外面杨柳新绿,纸鸢漫天,人人都赞沂蒙老区的大美新颜。我们永不会忘记以王任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人的功绩。他就如海上屹立的灯塔,我们将在他的光芒下不畏艰险,坚定开拓出属于这方土地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妩冰)

上一篇:是真的吗?

下一篇:临沂市委秘书长李沂明接待来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