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中国2015 梦想永在 一切向好

2015年03月10日 来源:沂蒙人

光阴抵达2015。又一个年轮的肇始,又一个新旧交替的节点。节点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对渺小的个体如此,对偌大的国家亦是如此。2014,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沉甸甸的分量,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财富取之有道,权力用之有据……不断被重复的国家叙事,包含着人民对国家深情的期待。尽管这其中有些远未完全实现,但过去的一年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希望,也看到国家敢于正视过去的勇气与魄力。
       2014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拉开,成为2014年中国人民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反贪风暴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国,“老虎”与“苍蝇”一同被打,副国级以上的高官落马。这样的强度、深度、广度是空前的。这不仅强化了民众的政治认同,而且对于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反腐意在打造一个新的政治生态,同时,用这个新的政治生态去带动一个新的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的出现。
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改革措施以大刀阔斧之势突破利益藩篱。我们一起走过的2014,被寄予梦想与光荣。它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是解决累积下来的种种问题的行动。

纠错进行式,法治正义向好
       2014被称为法治元年,这一年的“纠错进行式”和洪波涌动的司法改革,让法治中国建设有了实质进展。
在过去一年中,一系列拖延多年的积案,得到无罪改判。这就包括贵州张光祥抢劫杀人案、海南黄家光故意杀人案、甘肃陈琴琴故意杀人案、甘肃任明芳故意杀人案等,以及社会影响颇大的福建念斌投毒案。这些都是依“疑罪从无”改判的。这一年中的司法实践,将1996年就已写入《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落到了实处,而不再是过去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挂”。从去年“浙江叔侄”等冤案翻案,到今年多起案件被“纠错”,公众看到了司法机关“让正义不再迟到”的担当和勇气。
盘点2014年的法治大事件,自然少不了最近刚被改判无罪的呼格吉勒图案,以及最高法指令山东省高院复查的聂树斌案。两起拖延多年的积案,在2014年岁尾的寒冬里接连出现转机,让人们看到法治中国迎难而上、“大扫除”的勇气。疑案和积案每少一个,中国法治就进一分。人们期待今后冤案及时平反,法官对于“疑罪从无”的坚守,成为法治“新常态”。
       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司法改革新探索,在2014年陆续推出。2014年法治进步的沸点,无疑是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是中央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它更开启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征程。历经10年、跨3届人大、4易其稿的预算法修改终于告竣,完成了从“政府管钱袋子”到“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重大理念转变;实施23年的行政诉讼法迎来了首次大修,有望打通“民告官”的深层壁垒与权力束缚;6省市试点司法体制改革,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巡回法庭正式建立,开始从组织体制上破除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矛盾。12月4日,国家迎来的首个国家宪法日,对依法治国和宪法权威表达了信仰和敬畏。
习近平同志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治国,这是一个光明的方向,也是一份庄严的承诺。司法是否找到了公正与程序,法律是否成为了信仰与文化。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司法改革举措出台,不负公众期待。

化解“双轨制”,社会公平向好
       2015年1月14日,在新年伊始,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意味着在等待这么多年之后,将国民划分成“体制内”和“体制外”并使他们分别享有不同退休待遇的“双轨制”走到了终点。
       虽然改革无法一步到位,而且要“同步”建立职业年金,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也不排除有的单位会变相增加补贴……但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做是改革的遗留问题,用改革的复杂性来解释。我们更多地要看到迈出这一步的跨越性意义以及改革的努力和决心。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没有人因为他的身份而拥有特权。一个人居住的区域,拥有财富的大小,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国家来说,大家都应该是平等的。对于他们,不应有任何制度上的区隔,国家做到了对公民平等的关切。只有用公平正义凝聚人心,国家强大的根基就非常稳固。从深层次说,这也是改革的最终指向。
       2014年,还有一件历史性的事件——将不再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至此,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不复存在。尽管在一些大城市,户籍仍然在某些公共福利上具有排斥性,但这种非正义不可能再是一个长期性的现象。它必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改革的指向所消解。
     “双轨制”“城乡二元体制”的取消是民众自下而上的微观推动,以及高层自上而下的宏观设计互动的结果。这个结果,因为我们过去对它抱有期待,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出现。

新常态,经济发展向好
      2014经济的增速放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狂飙突进的发展,开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粗放投资和房地产,人口红利消失,环境可承受容量达到极限,中国经济“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增长,开始进入脚步放缓、品质提升的过程。在打造“升级版”经济中,先进生产力不断释放、扩张,落后生产力日渐萎缩、退出,涌现了一系列新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在认识与适应中,新常态让中国经济呈现亮点。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在发生积极变化,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为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更为清洁高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新经济成分在茁壮成长,中国经济正向好的预期发展。即便如此,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不小,改革措施充分见效也需时日,结构调整的阵痛也可能超出预期。面对压力,适应新常态,还需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把控住中国经济巨轮的舵盘。
回望2014,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还有很多。
       国务院密集出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超过700项行政审批事项先后取消和下放,成为2014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在2014年不仅有了时间表还有了路线图,将用2至3年全面完成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约80万辆全国公务用车、近6400辆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公车。国家首次明确“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改革路径,不仅解决了当前农民对地权预期不稳造成的“离乡难离土”等土地流转瓶颈,也为赋予农民承包地新的权能,实现抵押、担保等财产权拓展了制度空间。
       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2014年,与“改革”紧密关联的词汇,不再仅仅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敢破敢立、敢创敢试”。除了继续优化“顶层设计”,中央政府直面“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调整,以“问题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破冰”之举,令整个社会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
       历史总是呈螺旋式发展,其中总是充满反复,但最终还是上升的。中国几十年跌宕起伏的改革历程也说明这一点。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而且必须向前。这就是改革指向。按照改革的目标指向,已经发生的好事情,总会继续。这是一场早已开始的变革,根本停不下来的转型。2015,注定更复杂、更深刻,当然也更精彩,我们期待2015,新规则卓然而立,新天地熠熠生辉。家国梦永在,一切必向好。一个公平正义的幸福中国将会在进步中变得愈加清晰。这一点,我们期待,我们知道。

 

(责任编辑/孙明杰)

上一篇:蒙奇影城盛大开业

下一篇:许给国民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