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刘清波:教子之道上桃李芬芳

2015年03月11日 来源:沂蒙人

“一壶清茶饮尽沧桑风雨,板书流韵洗尽岁月铅华。小路依旧仰望星光无限,两鬓斑白悄然半生平凡。”一曲简简单单的《师魂颂》,唱的是老师,赞的是奉献。悠悠年华,无数的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刘清波教授就是这众多辛勤园丁中的一员。

刘清波系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临沂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命名的“青少年著名教育专家”。目前兼任山东省教育讲师团成员,临沂市家长学校总顾问,临沂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特约评论员、特邀嘉宾教授,主讲广播家长学校十四年。报告讲遍齐鲁大地,深受听众欢迎。著有《课堂教学艺术论》《教子艺术》等。在国学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

选择了教育,选定了终身

“他是个好老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而且很负责任,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提起刘清波教授,认识的人往往如是说。

刘清波,郯城人,名副其实的临沂土著。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不仅继承了沂蒙山的爽朗,还拥有着沂河水的热情。当选定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后,刘清波教授在教育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课上,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和学生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攀登科学的高峰;课下,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学生一起漫步文化的长廊,分享成功的喜悦。虽已年过半百,但岁月似乎在刘教授身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迹,酷爱体育运动的他,依然那么身强体健,精神矍铄。刘清波教授在运动场上不吝汗水,在教学工作中更是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力求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一生为师,终身育人,是刘教授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

辛勤耕耘终将收获丰硕的果实,刘清波教授著有《教子艺术》《家庭创造教育学》《教育学》《课堂教学艺术论》等多部教育学著作,为家庭教育、课堂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方式方法。此外,他还凭借着幽默风趣的话语,博览古今的学识,尽职尽责的育人理念,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许多机构和学校都邀请他去做专题讲座。

匠心独运的教子之道

说起教育,说起孩子,刘清波教授的话犹如奔腾的江水滔滔不绝。他直言教子是一门艺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互相配合,需要珍之,重之,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自己的教育秘诀。
“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

这是刘清波教授一直强调的一点。或许是因为做教师的缘故,他绝不会武断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在待人接物上,总是秉持着全面、公正的态度。当一次几个老师聚在一起谈到某个孩子调皮顽劣,学习很差时,有人说:“这样不爱学习,长大也成不了才。”刘清波教授对此却持保留意见,“不要只盯住孩子的某一点,说不定他有其他的才能强过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孩子未来的路,谁也说不清,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他还特别用青年歌唱家王二妮的成才之道生动地呈现了这一观点。的确,一时的荣耀并不能说明什么,长久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刘清波教授向来不以偏概全,也从不做“事后诸葛亮”,而是立足于当下,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在他眼中,无所谓差生优生,所有的孩子都是深藏不露的“千里马”,只希望自己能做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言传身教胜过棍棒相加”

再多的言语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来得有感染力。刘清波教授以自己为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他说偶然一次回家爬楼梯时,发现楼梯扶手上都是尘土,就拿着抹布从楼上擦到楼下,再从楼下擦到楼上,将扶手擦得干干净净,而且以后都坚持这样做。“既服务了邻里,又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刘教授对此颇为自得。邻居们受到感染,也自发行动起来,整栋居民楼的楼梯扶手上再也不见灰尘,楼道里干净整洁,邻里关系也变得十分和谐融洽。刘清波教授的朋友们听说后,也纷纷做起了楼道清理工。

刘清波教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言传身教,在培养孩子时也是如此。酷爱书法且技艺高超的他,为了让儿子也爱上书法,会同儿子一起练习,参加交流会时也经常带着儿子。没有苦口婆心的哀求,没有棍棒相加的恐吓,耳濡目染中,儿子对书法的兴趣日趋浓厚,书法水平也大为提高。刘清波教授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的目标,将“言传身教”演绎地淋漓尽致。


“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这其间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等着我们去采摘,去发掘。那么,怎样才能伸展鲜翠欲滴的枝叶,绽放绚烂多姿的花朵,收获饱满丰硕的果实?刘清波教授用一个词概括——自信,并且将之灌注于行动上。不论何时何地,你见到的他绝对是信心满满的,仿若没有任何事能难倒他。

在教育孩子时刘教授最先注重的也是自信的培养。当一位母亲领着刚上一年级就极度厌学的孩子过来时,刘清波教授一见孩子那怯怯地躲在母亲背后,头深深地低着的样子,瞬间就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接下来的辅导日子里,他不是拿着教科书,捧着练习册指指点点,而是陪孩子聊天,玩耍,解除孩子的畏惧心理,在基础知识讲解中,还穿插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英语。渐渐地,孩子不再排斥上学,性格也慢慢开朗起来,还交了很多朋友。面对连连道谢的孩子家长,刘清波教授毫不居功,说自己只不过是对“症”下药,让孩子树立了自信。“当孩子信心十足,他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成绩也会提上去。其实,自信是成功的最大法宝。”

严谨治学 以身作则

除了凝聚智慧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子之道外,刘清波教授在治学上同样十分严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

“辅导班良莠不齐,需要慧眼识真伪”

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越来越多,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由分说地就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的辅导班。随着“报班风”的愈演愈烈,各类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千奇百怪的辅导内容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刘清波教授曾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慨:“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熟悉的旋律却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大家在莞尔之余,不由深思。

刘清波教授说,辅导班实质上应是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特色培养的另一方沃土,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既要看到优质优良的名师名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要看到粗制滥造的伪劣机构的“不择手段”。刘清波教授一再告诫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跟风,不从众,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以兴趣特长为出发点选择培训机构。同时他也看到了辅导班管理上的不足,呼吁各辅导班要加强管理,提高辅导老师的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为孩子寻找到最适宜的成才之道,发挥辅导班的最大效用。

“学习是无止境的”

刘清波教授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什么都好商量,但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很传统、很讲原则的人,每当碰到涉及教育方面的问题,一定会坚持到底,绝不退让。

众说纷纭的“汉字听写大赛”虽已告一段落,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刘清波教授讲自己也十分喜欢这个文化含量很高的节目。在他看来,“汉字听写大赛”以书写汉字为契机,引导着国人回归经典文本,回归传统文化。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节目“只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答案对错的标准只在最后成型的文字,却忽视了书写顺序这个关键,他对此感到十分遗憾。在刘清波教授心中,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浸润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在一横一竖内筑造圆满,于一撇一捺间构建人生,错了一处就会失却这方正之中的洒脱飘逸。

由此,他不由想到,现在的一些老师有时也搞不清声调,理不清笔顺,严重误导了学生。刘清波教授一再强调,老师作为传播知识的第一人,向孩子讲学就如同在白纸上作画,每一步都十分重要,容不得出错。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传递文化,对新教师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教师基本功大赛”也不容忽视。“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他说,“作为老师,我们都要切实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切实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学习是无止境的,需要穷尽我们的一生。”

成绩属于过去,路还在脚下延伸。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刘清波教授坦言,在以后的教学岁月里,自己将坚守阵地,继续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把握住教育脉搏,实现桃李芬芳的美丽愿景。

(责任编辑/魏 青)

上一篇:郭晓东:会文艺 但从未远离理想

下一篇:何以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