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公里, 这一场瑰丽的奔月旅程
38万公里,那里有我们的广寒宫
关于登月,我们开始的并不晚,明成化十九年,有个叫万户的人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火箭只是大号的烟花爆竹,万户的行为更像是一场失控的行为艺术。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就是万户飞天。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万户”。
4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做的望远镜对准月亮,亲自把月亮画下来,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月亮真实的表面竟然是坑坑洼洼的,这大大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从莱特兄弟飞向蓝天到罗伯特·戈达德的火箭技术,再到冯·布劳恩的火箭脱离地心引力的控制穿越大气层,人类终于迈出了离开地球的第一步。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划时代的一大步,宁静海的脚印成为人类科技史上最醒目的里程碑。但美苏争霸的阴影使得外层空间变得不纯粹起来,巨大的不切实际的投入消耗了两国的国力和民众的热情,计划停止自然在情理之中。追赶,是这一时期中国的主题。阿姆斯特朗登月44年之后,登月,再次回到人类飞天的祖国——中国。
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奔月之旅后,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直冲云霄,火红烈焰划破夜空,在天幕上形成一道明亮光带。这是人类第130次探月之旅,也将是1976年之后月球上第一个地球来客,足足时隔37年。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中国是否进行载人登月及建立驻月基地,需要在这一“落”中寻找更多的答案。
“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主要环节包括近月制动、变轨、软着陆和两器分离。火箭发射后,探测器奔向月球,到达月球后首先是近月制动,随后进行变轨。再运行几天后进入着陆过程,从15公里开始下降,在短短的几百秒之内安全降落到月面预选着陆区。最后15公里的路程,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区着陆,这也是国人精神和梦想的现实着陆,中国航天迈出了一大步。
嫦娥飞天,从此五星红旗“闪耀”月球
1969年7月20日,在美国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罗纳德·埃文斯对乘坐阿波罗11号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有人要你们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44年之后,这个抱着“兔子”的“姑娘”终于出现在了广寒宫,不过这只“兔子”实在有点大。长1.5米,宽1米,高1.1米,体重140公斤,四只眼睛、六只脚,这就是此次登月的主角—嫦娥三号怀抱里的玉兔号月面巡视探测器。
2013年12月15日凌晨4时35分,“玉兔”缓缓驶离嫦娥的怀抱,踏上月球,中国探测器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留下“脚印”。15日23时许,嫦娥三号和玉兔互相拍照留念,中国国旗在月球广寒宫的场景被永恒定格。之后着陆器开展就位探测,月球车开展巡视勘察。核能电池将会帮助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通过月球长达14天黑夜和300多度的温差的双重考验。
航天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没有强大的国力和技术储备很难进行。从火箭运载工具到航天器的设计制造,从深空测网布局到遥操作,从无人探测器到载人航天,每一步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美国火箭专家罗伯特·戈达德有句名言:“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38万公里,从嫦娥一号升空到嫦娥三号落月,再到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此前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2030年前后中国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前后,载人飞行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火星能力。
空间探索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要向更遥远的天体进发,更在于对科技的引领作用。嫦娥三号不是盲目追求“落月探测俱乐部”的虚名,“她”和“玉兔”月球车将大大推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提供战略性资源,开展真空、微重力和低磁场试验,观测太空,监测地球环境变化……探月工程的新技术和新装备,未来经过成果转化,还可以在广泛的民用领域大显身手。这次嫦娥三号的奔月之旅,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和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社交网络的发达,让国人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让登月之旅成为民众的一次精神之旅。
当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亿万人欢声雷动。五星红旗成为茫茫太空中最醒目的那一抹红。这一抹红,属于中国,更属于整个世界。在空间探索的漫漫征途中,在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渴望中,那一抹红将闪耀出梦想更瑰丽的光芒!
(文永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