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妻求食:孝道亦有不近人情时
“老婆和老妈掉进水里,先救谁?”
如果将令男人最深恶痛绝的问题列个排行榜,这个问题恐怕是头条中的头条,令多少男女纠缠反目。当然这样“非此即彼”的极端假设通常不会发生,可一旦真的发生,两者都是至亲,你会清楚自己的选择吗?不过要是真想不清楚也没关系,因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梁朝,就有一个叫徐孝克的人给了这难题一个明确的答案。只不过这答案,多少会令现代女同胞们汗颜,自我感叹幸好不生在那个年代,没遇到这个名叫徐孝克的男人。
其实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冤枉徐孝克,尤其是按照古代的择偶观来看,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衡量,徐孝克都绝对当得起“钻石男”三个字。生于官宦之家,乃南朝梁代“宫体诗”代表作家徐摛的三子;学富五车,博鉴史籍,二十岁便成为太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品质高洁,生性至孝,为官清正廉洁,绝对是最佳公务员的入围人选。在“以孝为先”的古代人才评价机制下,为徐孝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自然是孝。可就是在徐孝克的孝行中,有着他妻子的诸般委屈求全。
卖了老婆养老娘
徐孝克的妻子臧氏出身名门,容貌甚佳,品性端庄,与徐孝克可谓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徐孝克的父亲徐摛去世以后,正值侯景之乱,饥荒横扫京城。而时任太学博士的徐孝克却也未能幸免,家里几近断粮。看着以薄粥度日的母亲,徐孝克心急如焚。几番思索之下,徐孝克有了卖妻求食以养老母的想法。可这要是放在台面上和臧氏商量,她肯定不会同意。看着当时侯景的部将孔景行家里比较富有,徐孝克就偷偷托媒人跟孔景行将这事一说就成了。再后来便就真的有了这么一天,孔景行率诸多家丁来到了徐孝克家,突然强行带走了臧氏。这真是一出莫名其妙的买卖,卖家买家相谈甚欢,而“货品”臧氏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丈夫已经将自己出售给了别人。
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大孝子徐孝克将从孔景行那里所得财物全部用于供养娘亲。而被丈夫卖掉的臧氏居然还怀念徐家,自觉丈夫有情有义,经常偷偷地给徐家送些谷帛。可即便如此,徐孝克还是没有能力养活母亲,只好出家当了和尚,一边化缘一边奉养母亲。几年后孔景行打仗时战死了,臧氏便找到徐孝克说:“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徐孝克也说不出什么话,接下来还俗,与臧氏重新结为夫妇。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朝建立,徐孝克担任了陈朝国子祭酒。陈朝陈高宗经常宴请群臣。可宴会上的一个现象却令陈高宗百思不得其解,徐孝克在宴席上几乎不吃任何东西,但是每到宴席散时,他面前的食物总会有所减少。陈高宗经过调查得知徐孝克是将这些吃食带回家孝敬母亲了。陈高宗为此十分感动,于是下令以后凡是宴客,徐孝克都可以正大光明地将这些吃的带走,一时徐孝克的孝行更加为人称道。
徐孝克担任的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身居高职却还需屡屡“侍宴取饵”,彰显其孝心时也足可见其清正廉洁。
看,其实有时候历史的很多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想象不到的走向和结果。
孝道史=女性隐忍史?
所谓孝,其实早在《礼记·祭统》便有一句话给予了定性:“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殁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从这点上看,徐孝克是孝子毋庸置疑,而贫困却让徐孝克对母亲“生则不能养”,如若去揣摩和代入徐孝克的境遇,对其心情也能体会十之六七,但这卖妻求食一事,多少还是让人心中有些疙瘩。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为先。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尽管某些行为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有孝为其开路,这些故事便能大行其道,流芳万古。这也是臧氏认为徐孝克“非为相负”的原因所在。其实历史若公平一点,臧氏“舍己为夫”的“大义”举动大概也能成为贤良淑德的典范。在孝文化的传承中,女性从来不是旁观者,但历史却吝啬笔墨对其褒扬。相反将女性作为反面教材的例子倒是数不胜数,如刻木事亲的丁兰因妻子不敬其父母雕像便休掉其妻,又如鲍永的妻子因在鲍永继母面前呵斥大狗被冠以不敬母亲的罪名被休。试想若臧氏因徐孝克卖妻而对徐孝克心生怨怼的话,臧氏也许会成为另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这个由皆大欢喜的结局营造出来的些许暖意也会被消弭殆尽,说到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一句话,诸多成名的孝子背后,都有一个隐忍的女性——或作无辜牺牲,或成反面典型。
过犹不及的悲剧孝模范
我们看到,古代被后人称赞的“孝子”大多是一个坚强和受尽折磨的“受难者”,这些孝的故事虽以喜剧结尾,但过程中的悲剧却更加引人深思。
儒家向来奉行中庸之道,很多事情一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往往会走向一个反面,也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孝也是一样。王小波曾说:“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连你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当孝浸透在生活各个方面,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人们对于孝的追求就会片面而功利,很多行为也会不在理性的框架之下,让本是温情的孝道夹杂太多不近人情。
对于徐孝克的行为,我们可以归为时代的产物。时至今日,孝应是两代人之间爱的流动,应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共赢。新二十四孝中的如“关爱父母说出口”“沟通父母心结扣”“亲给父母做做饭”等细微之事,为我们展现的更多的是精神的赡养,心灵的关怀,让我们看到“孝”向“爱”的转变。孝顺孝顺,原本便该从“爱”开始。
百善孝为先,求心不求迹。孝行,无需波澜壮阔,无需惊天动地,于生活深处,我们更能发现它的美好。
(孙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