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去的“费县八景”
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八景”。所谓“八景”,就是在本地众多的风景名胜之中,选定八个最有代表性的美景,分别取上悦耳动听的名字,然后分别题诗。这种给风景选美的做法,是文人骚客的风雅行径。他们闲来无事,品评佳山胜水,吟咏风花雪月,竞相写出花团锦簇的诗文。前人选定了“八景”,后人也不甘落后,又选出“新八景”,层出不穷。
在临沂,最有名的当数“琅邪八景”,分别是:苍山叠翠、神峰积雪、平野晓霁、普照夕阳、孝河凝冰、沂水拖蓝、泥沱月色、野馆汤泉。明代诗人舒祥专门题写了《琅邪八景》诗,流传至今。
郯城县有“郯城八景”,分别是:望海楼朝霞、石门夜雨、仙洞云壑、禹王台柳莺、沂水春帆、白溪秋月、红崖古梅、龙门桃浪。清代诗人屈复题写了《郯城八景》诗。
蒙阴县有“蒙阴八景”,分别是:蒙山叠翠、堂阜遗迹、北麓书堂、嶅山卓笔、中山古刹、龙泉漱玉、汶水拖蓝、南山仙洞。明代的公跻奎、杜洽,清代的刘德芳,都分别题写了《蒙阴八景》诗。
沂水县也有“八景”,叫作“沂阳八景”,分别是:东皋晚照、岜山耸翠、望仙石桥、织女仙洞、龙池浸月、穆陵停雪、闵公书院、沂水拖蓝。明代进士杨光溥写有《题沂阳八景》诗。
莒县的浮来山,有“浮邱八观”,都是三个字的景点,分别是:定林寺、银杏树、喌鸡岩、莒子墓、校经楼、仙书石、清泉峡、怪石峪。清代张竹溪题写了《浮邱八观》诗。
就连临沭县的曹庄镇,也有“曹庄八景”。清朝道光年间,曹庄出了一位进士叫吴步韩,他选定了当地的八个景观,写有《曹庄八景》诗。这“八景”分别是:岌顶腾云、化龙仙迹、东皋返照、西岭积雪、南涧春游、北牖泉声、饮马遗迹、东桥渔唱。
各地都有“八景”,作为“学道名区”的费县,自然也不会例外。
明代嘉靖年间,费县有个饱学儒生叫姚庭槐。他是一位进过国子监读书的贡生,做过州学的“学正”(也叫“学官”,职责是教育州学里的生员,官阶为正九品)。他撰有《曾子南武城考》一文,被收入明万历元年礼部尚书于慎行主编的《兖州府志》卷八《圣贤部》。他还是个诗人,流传下来的有一首《抱犊崮》诗:“泉甘田可蓺,高出白云上。我欲宅其巅,尘寰永不向。有路难跻攀,空余翘首望。”
姚庭槐出于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倾注心血,选定了“费县八景”,并分别题诗。明代万历年间,费县知县杨果主修《费县志》的时候,将姚庭槐编撰的“费县八景”及题诗收入志书之中。
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费县知县黄学勤主修《费县志》。他看到各地志书都有“八景”,心生厌恶:“郡邑志多列八景。夫景何必八?又宁惟八?只缘潇湘数幅,相习成套耳。”(见《康熙费县志》卷之一《地理》)
黄学勤的责问不无道理:胜景为什么必须是八个?为什么不是七个或者九个?为什么不是十个、二十个?难道只有八个吗?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八景”,无非是受了“潇湘八景”的影响所致,竞相沿袭模仿,成了俗套。
黄学勤分析得很正确。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潇湘八景”原是宋代画家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即《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书画大师米芾对此极为赏识,专为每一幅画题写了诗序,并为之定名“潇湘八景”。当地官府又在每个景点立碑建亭,扩大影响,引起世人关注。自此以后,各地纷纷学习借鉴这种做法,于是出现了“燕京八景”、“淞沪八景”、“关中八景”、“羊城八景”、“姑苏八景”等等,不一而足,致使“八景”品牌泛滥,遍及全国。
黄学勤是一位方正严肃、很有品格的知县。他修纂县志,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有人建议,可以让有钱的大户人家捐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拉赞助”。黄学勤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接受了捐资,“则志将有不可问者矣”(王玉《<费县志>跋》)。他虽然过着“食无兼味,衣必浣濯”的紧日子,却把朝廷给他的养廉银全部捐献出来,用作修志经费之需。
黄学勤对于志书内容的取舍,把关很严:“征文考献,取其有关名教,而浮华之辞所不录矣;节义孝行,取其实绩辉煌,而附会之说所必诎矣;古迹先贤,取其经史可据,而传闻之误所必拆矣。”(王玉《<费县志>跋》)
对于《万历费县志》中的“费县八景”,黄学勤不以为然:“费之八景,原系老儒姚庭槐所编,各题以诗。今并删之。”于是,黄学勤把《万历费县志》所收录的姚庭槐辛辛苦苦编撰的“费县八景”及题诗,统统删掉,没有收入新修的志书之中。他也知道费县有很多美景:“费虽小邑,佳山秀水,不胜纪录,取其最有名者载之。”(《康熙费县志》卷之一《山川》)他没有按照“八景”记载,而是代之以《山川》,将有名的山水一一罗列。
黄学勤修纂志书不尚浮华俗套、反对传闻附会的做法,固然令人佩服和景仰。但是,作为留传下来的前朝文字,毕竟是一段珍贵史料,不应该就这样轻易删掉。他一概排斥“八景”,不仅显得过于武断,也未免带有个人好恶的成分。历览全国各地的“八景诗”,其作者也许不是知名的大诗人,却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他们热心编撰自己家乡的“八景”,是一种家乡情结,是爱家乡的表现。他们选定的景观,也许并不多么优美、多么突出,可能带有一些夸张成分,却被当地人所喜闻乐道,是地文与人文的集中表现,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非常令人惋惜的是,黄学勤主修的《康熙费县志》没有收录姚庭槐的“费县八景”,而收录了姚庭槐“费县八景”的《万历费县志》却不幸失传了。如今,费县所能看到的古代县志,只有《康熙费县志》和《光绪费县志》,明代姚庭槐编撰的“费县八景”到底是哪八处景观,也就无人知晓了。估计,上冶镇的“玉泉枕流”应为八景之首。
近年来,有人效仿古人,编撰出了“费县十景”,分别是:玉泉枕流、桃源仙景、水映万松、泉石琴韵、娄瑾洞府、古城风韵、蒙山滴翠、文山秋霁、蒙山古道、漏泽春色。这十处景观,分别是上冶的玉泉观、许家崖的仙人洞、城北的万松山乾隆行宫、朱田的苑上、朱田的楼景洞、上冶的古鄪城、县境北部的蒙山、县城南面的文山;“蒙山古道”是指蒙山前的古驿道;“漏泽春色”是指漏泽湖,位于费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今属泗水县),今已无存。不知道姚庭槐的“费县八景”是不是都包含在里面了?可惜至今没有人给这“十景”题写出脍炙人口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