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临沂兰山路洗砚池街:德配天地话孔庙

2017年07月31日 来源:
街巷由来

  兰山路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该路东西长约2000米,名称多次变更,旧时称北大街、太平路、博爱路。路南有王羲之故居,东有州衙署,西段有孔庙、沂州卫,后建天主教堂、教会医院等。旧时的街道老面孔几个世纪几乎没有多少变化。

  从明朝开始,兰山路就成了政治街道。那时兰山路叫北大街,布政司、都察院、兵河道、沂州卫、州衙署等机构分布在北大街两旁。明清及民国的不少机构驻地兰山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临沂城一度成为山东省会,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中央局、新四军军部均驻在兰山路。解放后名西关街、新建街、文化街、和平街、政治街、兰山街等,既不统一,又不贴切,所以不复使用。建国后地委、专署、军分区等地直各机关在兰山路两侧办公十余年。

  1980年地名普查中,县级临沂市地名办公室根据临沂县晚清时称兰山县,而县署一度驻在州衙署内,此路在其前,故命名为兰山路。

临沂兰山路洗砚池街:德配天地话孔庙
上图 兰山路孔庙 下图 王羲之故居
临沂兰山路洗砚池街:德配天地话孔庙
临沂孔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孔圣人

  提起兰山路,临沂人首先想到的是这条路上的孔庙。孔庙亦称文庙,位于兰山路中段,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为一处较大的古建筑群。自金至清末,时有毁坏,至建国后,唯有大成殿和明伦堂仅存。

  《临沂县志·秩祀》记载:“孔子庙在县治西。旧在东南,宋靖康毁于火。金守臣高召卜迁今地,其后再毁再葺。元末兵燹,故址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重修。正统年间,知州贺祯再修,弘治间,知州张凤、吴寅,正德年间知州朱衮再修。嘉靖三十五年,东兖道任希祖见庙庑圮坏,呈请拆经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贤、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绪九年知府锡恩重加修缮。”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庙毁于大火,金代迁建于此。自明代洪武三年至清末曾先后十次修复。

 县志对孔庙的规模也有详细的记载:“其制: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庑北为神厨、神库。南为戟门。南门为泮池,上有石梁;东门南为照壁。庙后迤东为崇圣祠。”因为民国年间失修,所以毁坏严重,面目全非。

  1955年,时任临沂县长的范筑先,为适应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决定将孔庙门前高台、照壁、石碑拆除,把东西大街截弯取直,受到当时群众欢迎。

  孔庙建筑群时间久远,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庙内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成就于一体,是古老的博物馆。从汉代到清末,各个朝代都宣扬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因此对孔子的祭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极为重视。

  每年仲春、仲秋,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祭,偕同大小官员、各界人士和师生学子一起参加。在大成殿前的院子里,祭台上摆上香案,案上放着整头的猪、羊,还有各种水果作为供品,场面严肃庄重。祭祀仪式开始后要奏乐、鸣炮,主祭官员们穿着礼服,行三跪九叩大礼,其隆重程度几乎等同于祭天。民国年间改行四拜礼、三鞠躬。

  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乃“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儒学也称为学宫,是官办学校,设在孔庙的后院。

  值得注意的是,孔庙主要是尊孔尚儒常年祭祀的庙宇,它将孔子及其主要门徒神化,使得孔子的道德修养和言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楷模;儒学则是把城乡各类私塾所培养的读书人,将其中优秀的学子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儒家经典思想的再深造,是一个学术摇篮。

  儒学有县学、州学和府学的分类,自清朝雍正十二年升沂州府以后,沂州府学便和兰山县学合二为一,学校大门建在孔庙大门的东旁。

  《临沂县志·教育》记载:“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重建。在元明为州学,清雍正间改为府学,而以兰山县学附之。其中在孔庙大成殿后。中为明伦堂,堂左右为斋。以明德、新民、至善别之。堂后为尊经阁,堂之东偏为敬一亭,以东为射圃。儒学门在孔庙棂星门东……学正宅在坊内,训导宅在坊外。师生有舍。”其意为:孔庙后的儒学是沂州府学,兰山县学附设其中;儒学的主题部分在孔庙之后,主要建筑是明伦堂,这里是学官和名人讲学、生员学习的地方。

  府学生员由各县县学按名额选举,并按一定资历享有一定补助。府学、县学的生员在鼎盛时期达到300余人。

  随着时代发展,科举考试被废除后,孔庙的儒学作用消减,直至荒废。

  1997年至1998年,历时7个月对孔庙进行大规模修复:新建仿古大门和大门两侧的10间耳房;新建大成殿前院的东西两庑;新建大成殿和明伦堂两侧的画像石廊;新建明伦堂后院的文物库房,仿古大东门等。

  修复后的临沂孔庙,沿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前大门、大成殿、明伦堂、库房。分前、中、后三进庭院。有4根朱红檐柱的大门两侧共有耳房10间,青砖黄瓦、青石台阶、朱红檐柱、单檐硬山。大门内两侧各有银杏树1株,据史书记载植于金代。东为雄株,西为雌株,粗足有6米,虽然历经900余年风雨仍枝叶茂盛,结果累累。

孔庙的东侧是天主教堂,该教堂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座古罗马式大教堂,1913年由德国诺广训神父筹资建成。

  天主教和东正教、基督新教统称为基督教。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他发现在中国文化里“高莫高于天,尊莫尊于主”,于是把拉丁文“Deus”译为“天主”。教堂是祈祷敬天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天主教堂”。

  天主教由德国圣言会韩治泰主教和福神父等在1892年传入沂州府。德国神父为了让福音扎根临沂,在沂州府买地建房子开展慈善活动,为了救死扶伤特设西医门诊,据悉这是西医首次传入临沂。

  1903年,德国神父诺广训来临沂筹建教堂,两年后主教府楼房建成。之后,诺广训神父又在临沂城北门里路东旧教堂处修建了“仁慈堂”,该堂前前后后共收养了200余名女婴,经费全靠国外慈善团体救济,由姑娘和女学员管理。中华民国成立后沂州府改称临沂县,1913年,由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教友慷慨解囊捐助,诺神父在临沂建成了一座古罗马式的大教堂,即今天的兰山路天主教堂。教堂坐北朝南,气势恢宏壮观,内部为拱形圆顶,雕花柱头,外部建有高低5个尖塔,正面中间为钟楼,内设有三个铜钟,钟楼上有十字架。

  这座天主教堂是当时临沂城最高的建筑。教堂正面三门,并附有五块石碑,上书“天主堂”、“万有真源”、“掌管天地”、“真主圣殿”、“普照恩光”,由清末号称中国第三的书法家王思衍所写。大教堂后面西边为主教小堂,东边是更衣室。大堂共有雕花彩色玻璃窗18个,正门内上方有大型管风琴,该风琴木质结构,文革时期被毁坏。

  洗砚池街:墨塘飘香,琅琊俊景传佳话

  洗砚池街东起沂蒙路,西至通达路,东接考棚街,西连青年路,是一条中间路,因洗砚池而得名,洗砚池原为王羲之少时学书洗砚台的地方,也称泽笔池。洗砚池街全长1400余米,旧时东有土路,西为西关农田。明朝洪武年间重修临沂城,将洗砚池街分为两段,大致为洗砚池以东为城里,以西为城外。

  嘉庆年间挖护城河,称青龙河,有一段从洗砚池以西流过。清初在河边种植竹子,慢慢形成竹林,西关居民迁出,傍水而居,池塘竹林,风景宜人,渐渐形成了竹林巷。城里段先后称洗砚池街、五贤祠街;城外叫竹林巷。建国后,居民自发拆城墙砖石用,慢慢有条出入城的土坎路。1958年拆城墙,彻底打通洗砚池街,此后统一命名为洗砚池街。沿途两侧,图书馆、王羲之故居、砚池小学、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政府宿舍区、竹林小区、石景、竹林、青龙河等,文化古韵秀丽。

  王羲之故居坐落在洗砚池街。现在故居内的洗砚池比当年要小,仅为当时的十分之一大。王羲之离开临沂南迁时尚在童稚,但他天资聪慧,幼年即开始练字。传说王羲之当年每次练完字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在洗笔的同时,他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着情走,意随着笔动,心笔合一。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被墨汁染得乌黑,留下了“池水尽墨”的千年美谈。

  历史上曾传说“洗砚池的蛤蟆不会叫”,说的是王羲之练字异常刻苦,夜间也临池不辍。但是,夜间池塘里的蛤蟆却叫个不停,弄得书圣心烦意乱,非常生气,便面对池塘大声吼道:“我要练字,不要再叫了!”说来也怪,从此洗砚池的蛤蟆再也不叫了。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琅琊国国王司马睿和临沂诸王南迁,王氏也于公元315年举家南迁。为保故宅,舍宅为佛寺。后魏时为律寺,唐朝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皇帝赐名开元寺。开元寺和尚思托是沂州人,俗姓王,先在故乡开元寺落发为僧,后来到了扬州大明寺受戒于唐代高僧鉴真,追随鉴真东渡10余载,到达日本后被授予“传灯大法师”,协助鉴真营建和管理寺院。鉴真大师圆寂后,按照大师遗嘱,思托亲手塑造了鉴真干漆坐像,至今犹存。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开元寺改称天宁万寿禅寺。南宋高宗时,易名普照禅寺。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妙济禅师觉海来普照禅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史高召的帮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翻修殿宇,建立围墙,架石桥,还修建了藏经阁,这是王氏故居第一次扩修大建。

  自南宋初至1938年被日军破坏,此寺一直叫普照寺,这个寺名沿用长达800余年,此名缘何而来?

  临沂有“龟驮凤凰城”之称,王羲之故居当时坐落在城内最高点,被称为凤凰头,“南有戒珠(金银二山似佛珠),北国普照(北面阳光普照)”,故名普照寺,由此派生出“普照夕阳”胜景,成为琅琊八景之一。

  普照寺大雄宝殿内主要供奉三座铜佛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像,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三座佛像在大殿正面,东西两边有十八罗汉。平时香客云集,香火缭绕。民国年间,故居为临沂五中西校区,日寇占领临沂城后,古建筑遭到破坏,古文物被洗劫,仅剩下一口大钟。建国后改为工人文化宫,有电影院、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平时居民来看电影,每张票价1角2分钱,是工会会员者,凭着会员证优惠2分钱。

  故居南面有僧王庙、广生宫、火神庙、万善庵等。僧王庙旧址即今洗砚池小学。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打到临沂城,朝廷派忠亲王僧格林沁率队阻击,后僧格林沁阵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沂州知府锡良主持,在此修建僧王庙。民国初期破除迷信,将僧王庙等全城各庙宇神像,集中于万善庵,故该寺别名“全神庵”。

上一篇:追寻远去的“费县八景”

下一篇:临沂往事:银杏叶落秋风老人去庙存情难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