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 中国制造
问天
2013年6月11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前一天。
从北京航天控制指挥中心到偏远的乡村,举国关注;从美国的NASA到欧洲航天局,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里。
习近平主席亲赴现场,为承载着无数国人梦想的三位宇航员壮行。
问天阁外,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请战出征;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17时38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6月1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是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0次发射,距离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恰好10年。10年间,共有1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的铿锵话语犹在耳畔回响,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从1958年宝日乌拉的第一铲土,到1970年4月24日的巴音宝格德,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把东方红的旋律带往茫茫太空,我们的脚步始终未曾停下。
火箭之父冯·布劳恩曾这样说过:“控制地球的外层空间的意义,如同16到18世纪,英女王时代对海洋的控制。”虽然这是冷战思维,但其战略的眼光却不得不使人钦佩。太空从来没有平静过,空间移民从来不是空穴来风,星球大战未免夸张,和平利用、共同开发的前提是你必须具有能说话的份量,NASA、欧洲航天局、俄罗斯平等合作的话语权首先来自自身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具备了一定水平。
月球、火星探测,美国的探月计划、欧洲的重返月球计划……从上世纪90年代末,探测器、航天飞机、空间计划、月球基地……人类的思想所及,视野无垠。
1992年9月,中国政府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
2010年9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研制建设工作,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以空间实验室为起步和衔接,按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60吨级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场经过更新与改造,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
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继承和发扬了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它不仅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人才队伍。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让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世界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3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世界新秩序的序幕,而我们开启的大航空时代,会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辉煌。
探海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个端午,我们的记忆里,除了三位宇航员的太空对话,蛟龙号深海探测,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沸腾,2012年“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成功征服了地球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今年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
本次“蛟龙”号南海之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第二和第三航段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总计需要百余天。
与航天人不同的是,深潜人远赴大洋,劈波斩浪、潜入深蓝。或携风带雨、排除万难,或直击海底、刷新深度,一次又一次,战绩彪炳、震惊世界。
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海底,他们演绎着神话般的故事,创造着伟大的历史。然而,在精彩的背后,是汗水和泪水的交织,是坎坷与奋进的同步。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深海科考和资源勘探最基本的作业装备。人类利用它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50年历程,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因为载人潜水器研制有着极高的技术门坎,在一些发达国家为利用深海油气资源展开一轮轮“探海行动”时,许多国家只能“望洋兴叹”,而中国并不想做一名“旁观者”。
深海载人潜水器又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深海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锰、铜、镍、钴这些都是战略性资源,现在陆地开采量越来越大,资源日渐枯竭,今后肯定需要海底资源来补充,我们初步勘探海底,锰、铜、镍、钴储量都很大,比陆地资源要高出几十倍到几千倍,可燃冰、油气资源,将为启动未来输出源源不竭的动力。
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二号,日本的深海6500……在深海,蛟龙号并不孤单,不过能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走得更远一些。
幽暗的深海,并不比遥远的星空更容易抵达,7000米的海底,巨大的压力会挤碎钢铁。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点,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等都是潜水器研制过程中一块块难啃的技术骨头。
艰难,一点一点攻克。从耐压构建密封、水声通讯,到精密仪器的保护,无不展示着深海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气概。
深邃的大洋中,人类的身影首次出现在7000米深的水下。无论从国家的战略地位出发,还是从人类不断突破极限的历史,蛟龙号所达到的深度,都令人叹服。
5000米的深度背后,将是70%全球海洋洋底的畅行无阻。7000米,这个数字则是99.99%。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可以利用这些潜水器到达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甚至洋底,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科考活动,占据海洋资源开发制高点。
扬波
另一束霞光——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也在这个6月,再次解缆启航,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这是辽宁舰停靠青岛某军港后首次出海训练。战位区划和损管、航空保障作业……辽宁舰为尽快形成战力而加紧训练,这是别人不可能教给我们的,只能自己去探索。
辽宁舰对中国海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说19世纪后半叶列强的坚船利炮横行无阻,不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悲壮覆没,更不必说抗战里中国海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屈辱的凿船封江。有着18000公里海岸线和无数岛礁的中国,中东的原油、澳大利亚的矿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海上生命线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支撑,而航母堪称海战灵魂与统帅。
走向深蓝,辽宁舰健全了我国海军的作战体系,使中国的海军有了现实的作战平台,从而推动海军脱离岸基力量保护向蓝水海军进行转变。为今后的人民海军向具备可独立遂行战略任务成为真正的战略兵种划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分隔符。
在2020年左右,中国海军将可以有效地将我海防线拓至200海里的经济区,使中国具有了更大的海洋战略纵深,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中国领土安全和人民的和平劳动。
由于舰载机加入我海军序列,使得海军的任务能力获得极大拓展,增加了进攻和防御手段的多样化,钓鱼岛、黄岩岛、仁爱礁……碧海扬波,战鹰高翔,决胜未来。
做为实验训练平台,将在这艘辽宁舰上诞生第一批中国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这是中国海航的宝贵财富,他们将是未来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的领航人和孵化器。而今后中国航母的一些新技术要素如弹射器、核动力等很可能要以辽宁舰为平台进行技术验证。
辽宁舰的存在也客观上带动了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进化。虽然我国能建造大型民用船舶,但是船用动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独立于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之外的北斗导航系统,从蛟龙深潜到航母扬波,我们国家数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巨大魄力,几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精神,使我们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站在国防、科技、经济角度,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这样的高度都值得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自豪。复兴,已经在路上。
聚合能量,我们的体制优越性在这些浩大的工程上展现无遗,这背后是国家力量。这样的能量聚合是我们能砥砺向前,煅造国之大器的动力之源。苍茫的宇宙,幽暗的深海,唯一闪亮的,是我们梦想的光芒。我们追逐梦想,上天入海,从不畏惧。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