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西关:庙村星罗棋布 人文朴实
翻开《沂州志》、《沂州府志》和《临沂县志》,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临沂城内除了府、县衙署、军营外,庙宇较多。旧县署前的南北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沂州路北段和考棚街,那里有当铺、钱庄、银楼、手工业作坊和一些小布店、杂货店,是商业的“繁华”地段。城内居民除少部分地主和官宦人家外,大多是城市贫民。
临沂老城的西门叫“瞻蒙门”,意在登临城楼可以远眺蒙山“龟蒙绝顶”及其余脉,欣赏祖国壮丽的山河。西关是指西城门与农村的结合部,方圆约十多平方公里,包括祊河以南、小涑河以北地区,其中太子湖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积水如潮。
太子湖东有东岳庙,建立很早,民间有“先有东岳庙,后有沂州城”之说。传说,原庙中东廊房内有一“神井”,建庙时所用一切材料包括那一块块长条石,一根根圆木柱,都在老道士的叫喊声中从井口里冒出来。当所需的最后一根木棒上冒时,老道喊道:“够了”,此棒便立即横过来卡在井筒的水面上。
据村民焦春荣回忆说:“这个传说流传很广,曾愚弄了不少善良百姓,我也亲自去看过,那眼井很浅,从没见过里面有横着的木棒。”庙前东西两侧有大片银杏树林,郁郁葱葱,遮天盖地,庙门的对联是:“五岳独尊东岳大,万山不及泰山高。”
庙中大殿内供奉着“少昊皇帝”铜像,又称“齐天老爷”。东西配殿有泥塑彩绘的十殿阎罗。按照道教《善书》内容和封建迷信传说,凡在人间作恶之人,死后要在这里见阎王,阎王根据罪行大小处以“下碓捣”、“下油锅”、“割舌头”、“挖心肝”、“过奈何”直到下“十八层地狱”等刑罚。
上述内容全部画在墙上,意在劝人莫要作恶。人物形象逼真,看后令人毛骨悚然。同时,还设刘备、关公、张飞结义的“桃花殿”和八仙聚会的“八仙殿”。意在显示行善的人受人敬佩,可羽化登仙。庙内道士顾信一、顾宪宝就依靠庙地收入为生,现在西关顾氏大户多为其同族或后人。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日是东岳庙会,众多善男信女前来上香,祈求神灵保佑,免灾消难。更多的则是四乡农民,前来买卖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准备麦收夏种。
庙西南不远处设有“社稷坛”,每年春、秋两季,府、县官员都要来此祭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国泰民安。在西城墙与小河之间,是近百米宽的开阔地带,又名“官地”,所见到的尽是些无主坟墓和用谷秸包着扔掉的“小死孩”。“小死孩”经过狗撕狼扯,仅剩下一些小帽、小鞋和破衣烂衫,目不忍睹。
从西城门向南走便是竹林村,住着几户人家,村里绿竹丛生。从竹林村向西有座蚂蚱庙,蚂蚱奶奶的塑像上趴满了许许多多蚂蚱。虽然庙前香火不断,但蝗灾仍经常发生。1928年和1936年,蝗虫从西向东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遮天蔽日,不仅庄稼、树叶全被吃光,而且爬满屋顶和城墙。走时,又一轰而起,如风卷波涛,那情景让人望之生畏。由蚂蚱庙再向南,过双胜桥,便是炉房巷。
炉房巷顾名思义是开炉房的所在地,据说,清朝末年这里只有几户人家,多系手工作坊,既有城内大户张家开办的铸锅炉厂又有当地王家开办的银器“白货炉”;还有王姓办的“粉金炉”,经常从南方大庙宇里买来“金银箔”炉灰,进行加工提炼制成各种装饰品出售。
从蚂蚱庙向西,过长胜桥便是长不足百米、宽不过五尺的西关大街,也就是现在的砚池街斜桥北的东西巷。清朝时期,临沂城内的大地主有所谓“贞一(王姓)家、吴鸾家、东门里的老韩(德一)家”。此外,还有钱家、张家、邓家、郑家、蒋家等等,他们在西关都有店铺,有土地、场院、佃户,每年都来收租收粮。
在西关和苗庄之间,曾为剿鲁南惯匪刘黑七(刘桂棠)修建了一座小型飞机场。1937年,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又将飞机场扩大,占地面积达1100多亩,即现在的解放路以南、银雀山路以北,通达路和蒙山大道之间的地域内。
原涑河南岸有座土地庙。北伐战争期间,军阀张宗昌的第四军方永昌部被围困在临沂城内,不敢出战。国民革命军设下巧计,故意派战士脱光在庙后涑河内洗澡。方部营长方大昌,率队前来偷袭,中了埋伏,不仅全营覆灭,他也被打死在土地庙前。
于腾一脉:博学多识出英豪
原涑河北岸的河圈地带,也就是现在的竹林桥西,是清进士于腾家的菜园,故称于家园。
于腾(1832-1890),清郯城县寨子村人,他虽家境贫困,给地主家放猪为生,但其天资聪颖,酷爱学习。这村有一所私塾,教书先生是费县人,名叫董继志,师德高尚,博学多才。于腾每天早晨赶着猪群出村时总要在私塾窗外听一会讲课再走。时间一长,私塾教师感到很奇怪。有一天,于腾正在窗外听得入迷,董先生主动走出学屋问道:“你天天在窗前听什么?”于腾回答:“我很喜欢听老师给学生讲学,也很爱听学生念书……”董先生又问:“学生们学的,你也会吗?”于腾又回答:“会!”说完,他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背得滚瓜乱熟。董先生听完后又惊又喜,感到这孩子有奇才,如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必成大器。于是董先生便问于腾的名字、家世,然后收他为弟子。在董先生精心培养下,于腾熟读四书、五经,顺利地通过了院试、乡试、会试,先后考中秀才、举人,直到进京考中了进士。后来,于腾被放到四川省,先后任过宜宾知县,铜梁知县,其后升为成都代理知府。
于腾喜诗文,善于书画。在任职期间,编有《盛宋文选》,还收藏有大量古代文物,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于腾临终前嘱托夫人王氏:“你回原籍后,不要忘记我的成长过程,更不要忘记恩师董继志的教诲,要捐资兴学,培养人才。”
不久,王夫人扶灵回到原籍,带回了所收藏的全部文物。于腾的灵柩安葬于郯城寨子村,王夫人等则由沂州知府安置在兰山(临沂)县城,设立于家公馆,并用于腾半生积蓄购置部分土地,养家糊口。
清朝光绪年间,政府倡导各地举办义学,王夫人献出土地百亩作学田,拿出金镯、耳环作经费,在琅琊书院内创办了一所义学,深受各界人士称赞。知府闻讯后报奏朝廷。慈禧太后得知这位女子有如此见识,特降旨嘉赏,封王夫人为“一品夫人”,赐“金凤冠”一顶。山东巡抚杨世酿也书赠“撤环兴学”大匾一块,由官员护送,从济南出发,一路上旌旗飘舞,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直奔兰山而来。沂州知府早率府、县百官及豪门绅士在北门外迎接。一时,欢声雷动,鞭炮齐鸣,授匾典礼隆重壮观。为此,王夫人在沂州一带被尊称为“女武训”。
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义学改为兰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民国年间,王夫人去世后,送回寨子村与夫合葬。日军侵占临沂时,于家公馆被强占,一家大都逃出临沂城,只有于腾之孙于洪勋迁到西关于家园住。于家所藏文物损失殆尽,其中最珍贵的玉西瓜、金蛤蟆、夜明珠等多被日军掠走,一些重要字画也流散见于各地。抗战八年,留在临沂的于腾后人一家就靠六亩菜园地生活。
于洪勋有三个儿子,长子于思谦,抗战开始就参加八路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奉命率全师转业,改为建设兵团。他带领部队参加过长春一汽、四川大三线等工程会战。“文革”后,一直在国家建委任二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二子于思豪,在临沂国际贸易公司任业务经理。
“文革”期间,寨子大队平坟挖墓,从王氏墓中挖出“金凤冠”,献给了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奖励给该大队拖拉机一部。
姓氏族裔:村小人穷志不短
西关地面很大,但村民并不多。据民国六年调查,共33户105人,而且分布在西城门口、竹林村、蚂蚱庙前、炉房、西关街、于家园、岳庙前七处。主要宗族为焦、王、李、刘四大家,其余为肖、赵、石、曹、潘、顾、井、黄等户。多数人家以租种城内地主土地为生,兼做些小手工业。因此,生活较农村优越,对文化亦较重视。李、刘、石等户均办过私塾。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关街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李惟源,即为书香人家,名族之后。
据《临沂县志》记载:李惟源原籍临沂东乡沙兰庄。明朝末年,老祖李联芳,二世祖考中庠生,三世兄弟3人,梦熊、梦魏均为贡生,梦龙为顺治11年甲午举人,并移居西关。
至第九世李振兰为光绪戊寅贡生,十世有兄弟2人,长子李熙春为光绪11年乙酉举人,做过山西蒲州知县,门前立有上马石和旗杆台,晚年归里仍然教书育人,曾主讲沂水明志书院、郯城一贯书院,为沂州府培养了大批人才。次子李喜春也是贡生,兄弟二人均擅长书法。李惟源系李熙春之子,他熟读祖国医学“四部经典”,尤以针灸闻名。
西关街刘家,清末时期有地90亩,为便于大车进出,修有带棂大门,“棂子门”远近闻名。民国初年分居之后,老人留养老地40亩,三个儿子各分17亩,随即破落。长子刘君实字鹏南,清朝末年,毕业于济南山东高等学堂。民国初年,曾任临沂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公立琅琊模范高等小学和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校长,尔后,提任临沂县劝学所所长和教育局长,曾是临沂教育界著名人士。
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后,省立五中和三乡师的学生曾广泛宣传,开展反对封建、破除迷信活动,纷纷砸灵牌、抬神像、兴教育、办学堂,在八蜡庙内办起了西关第一所学校,名为“区立西关初级小学”,共两个初级班,有学田104亩,基金100元(大洋)。博西三、蒋用汝先后任校长,蒋鹏九等人任教师。那时西关的学生只要上到三年级就要转学到西门里县立孔子庙小学继续读书。
解放前的西关有“三多”:一是河沟多。西关不仅有祊河、涑河、青龙河、玉带河,还有通往这些河流的沟沟汊汊十几道。飞机场的四周也有大沟环绕。因此地名有干沟、前沟、西沟等。与沟相通的还有一些汪、塘,因而地面极不平整,在河沟、汪塘的岸边栽有较多的树木,形成了灌木丛。
二是官地(乱葬岗子)多。比较出名的有大官地、新官地、长条官地、牛角官地,还有椅子圈、少亡林、“洋鬼子林”(外国传教士死后埋葬的地方)和外城墙根等。官地内都是些无主坟墓。1925年兰陵一带农民起义,义军手持大刀、长矛攻占了临沂城,后来被军阀部队抓获关押在东岳庙成批杀害,这些死者全部埋葬在官地里。
三是混穷的多。在西关,家家户户都租种地主或城内工商户的土地,多数人家庭穷困,有的逃荒下了关东,有的要饭去苏北,有的当学徒、当小工出卖苦力;大多数则靠着城市和四乡集镇做小买卖:炸油条、烙煎饼、包粽子、卖汤圆、打年糕、烤地瓜、煮熟梨和摆小摊,卖些香烟、瓜子、花生米……甚至那不要钱的河水和黄土也可推进城里换回一两顿饭钱。如果能当上铁匠、铜匠、泥瓦匠更可以养家糊口。
由于西关地处城乡枢纽,过路群众较多,早年也有过赵姓、李姓等几家客栈,几处饭铺和小商铺。因此,西关人历来就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经营头脑。
(编辑:刘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