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心安之处即是乡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沂蒙人 2014年第1期
       从村庄出走,到城市去,一度成为当代村庄最具正确性和诱惑力的“淘金梦”。多年以后,当村庄成了“留守儿童”的寄居地,“空心”的村落回荡着一种剪不断的故乡情愫时,我们注定会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一代人吗?从乡村到城市的时代迁移中,注定要失去基于乡土的故乡吗?
       已经告别乡土走向城市的人,面对无法回归的失落和村庄的再造,我们的故乡感将如何得以重建?何为故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而这故乡就是人得以存续的根基,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这种“乡土情结”的根源和依附,哪怕是离开了乡土,也是可以在城市里被重新建构的。乡土情结不该是城市化进程的情感阻碍,它与城市的融合原本可以给人以更好的稳定感,这对城市社会的建构同样是有利的。我们不能用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解决现代化进程产生的问题,抛却那悠远的乡土文明来实现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这种逻辑本身是“权力美学”的“投机取巧”,而寻找需要的是一颗包容与整合的心。
       真正的乡村是开放性的、不断生成的,摆脱观念上的束缚就能给这“乡土情结”松绑,让悠远的历史时空从其间自由流过。“故乡的原风景”是参差不齐的、错落有致的、充满生命力的,其生存状态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根据乡村的不同面貌和历史资源让乡村成为异彩纷呈的故乡,述说不同的故事。其实,城市与乡村是共通的,它们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存境况,也共同孕育着人的成熟。在乡土社会中,对自然的敬畏是重要的法则,老子曰“虚极静笃”即是此意。面对自然和大地,冬去春来,日出日落,循环往复而各得其安。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的东西在隐没,城市化发展进程被一种权力美学所主导,生活变成循规蹈矩、井然有序的格式化步调,虽带来了“便利”也失去了灵性,而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城市,人的自然本性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和心安理得。
       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人心底总深埋着“故乡的原风景”,这是精神最遥远、最纯粹的地方。原乡是一种永恒的象征,它超越具体的故乡,带给人一种“原型性”的依恋。当脑海浮现原乡意象时,我们会激动和喜悦,因为那里寄存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它可以激起我们心灵的皈依,不分时空,只要见到,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当这乡土情结遇上了城镇化,如果缺乏真正的对话和理解,我们也就失去了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根基,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风景流变,而不变的是内心深处自然和谐的律动,心安之处即是故乡。



(宋学丰)

上一篇:行者无疆,为了我们向往的生活

下一篇:过年,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