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扬眉剑出鞘 ——沂蒙军魂

2014年05月07日 来源:沂蒙人 2013年第4期

人民军队八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英雄辈出,将星璀璨。在这个英雄群体中,有一些人来自同一个地方——临沂。橄榄绿渲染了他们人生的色彩,军号声吹响了他们心中的赞歌,铮铮誓言激发了他们生命中的豪情,“无鲁不成军,沂蒙名将多”,无数优秀的沂蒙儿女走出大山,走进军营,建功立业。

 

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临沂是个兵源大市。曾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国每90个兵中,就有1个临沂兵。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军队,将如火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山河,他们心中豪情万丈,沂蒙精神与军人基因结合,锻造出威武雄壮的钢铁之师。他们服役的地点不同,从事的兵种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都被他们演绎得生动而传神,他们经年累月忠实地履行着神圣的职责,勇往直前,从不退缩,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军人历经八十六年的风雨,顽强守卫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坚守着祖国两万公里的边境线,抗美援朝,中印冲突,对越反击,处处都有沂蒙子弟兵的身影。 

曹玉海,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仅1945年到1948年间就参加战斗20多次,负伤6次,2次被选为师战斗模范,7次荣立战功,获勇敢奖章5枚。朝鲜战争爆发后,已因伤转业并在地方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曹玉海,坚决要求第三次入伍,奔赴朝鲜战场。在气壮山河的阻击战中,曹玉海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正是有了数不清曹玉海,麦克阿瑟、李奇微这样的百战名将才会折戟远东战场。“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因为漫长”,在和平年代,中国最冷的边检站——满洲里边检站战士孙勇,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中国军人历经六十四年的坎坷,驻守着祖国一点八万公里的海岸线,誓死保卫着祖国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在屹立在蓝色碧波上的水师里,沂蒙精神同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2012年,中国第十四艘054型护卫舰“临沂舰”投入服役,是国家和军队赋予我们这个城市的无上荣光。大国担当,在刚果(金)、苏丹,闻纪国、崔少飞、汪玉军……维和部队里的沂蒙汉子在异国他乡履行着军人的职责。

熊熊烈火燃烧时,军人是降伏火魔的水;肆虐洪水袭来时,军人是挡水防洪的堤;不测地震发生时,军人是挺立废墟的钢。汶川、玉树、芦山、岷县,从八百里沂蒙走出的子弟兵,与战友们一道成为灾区坚强的脊梁,用刚毅和大爱诠释着“最可爱的人”。马景宝,生前是四川省甘孜军分区某部炊事班班长,2010125日在扑灭草原大火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30岁。

 

 

来世一趟,要为社会做点事情

 

沂蒙腹地走出了数不清的将军。3位元帅、2位大将、13位上将、63位中将、348位少将,共429位将帅都曾在沂蒙大地上纵横驰骋。更有无数走出沂蒙的子弟兵,秉承沂蒙精神,在军队的熔炉里百炼成钢,成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

上将靖志远,从普通一兵到高级将领,见证了战略火箭兵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科技之师的时代风采,“东风浩荡雷霆万钧……雄师劲旅镇天疆,时刻听从党号令。”他的成长之路伴随着这支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发展和进步。

“来世一趟,要为社会做点事情。”这是刘红军将军平日里常说的一句话。此话听上去朴实无华,但却是刘红军一生实践的坐标。沂蒙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对命运的不屈,使他从一个贫困山区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将军。他戎马40余年,一直战斗在祖国安全保卫工作的第一线,先后参与组织指挥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参与处置过多起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汶川大地震等抢险救灾任务。

李素芝,也是个沂蒙汉子,在雪域高原守望生命,付出一生也无悔的“门巴将军”。他在雪域高原行医37年,边关奉献37年,不论条件怎么艰苦,岗位怎么变迁,成绩怎么显赫,他始终不忘为西藏各族人民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一头是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头是苍凉的世界屋脊;一头是“生命禁区”的边关哨卡、雪域高原,一头是桃李芬芳、成果辈出的高原医学殿堂。李素芝在“生命禁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和信念保护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演奏了一曲爱岗敬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辉煌乐章。

公方彬,一个仰望星空的思想者,24年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重心的思想精神研究。他的信仰信念报告使高级知识分子落泪,使大学生“心灵震颤”。他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军队的研究课题80余项,出版著作或参编著作28部(套),个人著述达500多万字……

一个个名字成为我们的骄傲和榜样,沂蒙好儿男的智慧和勇敢道不尽、说不完,我们只能采撷这个绿色海洋里几朵斑斓的浪花。沂蒙铁军在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刻下深深的印记。 

 

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无论将军还是普通一兵,走出沂蒙的子弟兵身体里流淌着沂蒙人的血液,这血液里是红色的基因。他们是沂蒙精神的的践行者和实践者,更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沂蒙儿女走出大山,在国防战线上做出巨大贡献,与沂蒙老区参军光荣、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密不可分。“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共有10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洒疆场!有人这样形容沂蒙精神:用热血浇灌、用生命凝铸。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传承、创新战争年代形成的拥军报国光荣传统,用“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参军光荣的传统在商潮如涌的今天,依然被延续、被传承,军人家属的辛酸与付出,更应该被这个国家和人民所铭记。

兵学文化在沂蒙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从源头东夷人的尚武,到齐国吕望(姜太公)“东夷之士”,这块土地便成为兵家思想的沃土,兵学著作繁富而博大精深,《六韬》《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自成体系,延绵不绝。西去秦国的蒙骜、蒙恬或许也从其中得到了启发,至诸葛亮把兵学发挥到极致。普通的山里孩子或许不熟悉这些人、这些典籍,但故老相传的故事、不起眼的乡野游戏,都是渗入到沂蒙人骨子里的兵学传承,在血与火的军旅生涯碰到合适的时机就会被点燃。而强健的体魄,或许是沂蒙军人能脱颖而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豪勇尚武的传统,过人的体质,即使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军营,也更容易崭露头角。

雄风凝铁韵,热血铸军魂。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仍不能忽略,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下,冲突和争端就好像是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一刻也不曾停息。在现在、在未来,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在守卫和平的主战场,热血铸就的沂蒙军魂熠熠生辉,照耀我们一路向前。 

(文永帅)

上一篇:河桥城

下一篇:为字,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