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字,畏字
文化不单纯是“说文解字”,更是一种大环境下,包含“你我他”的人群的一种思想和修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更加精彩的物质文明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文化才不至于丢失却步,才会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分辨力,才会不断地推动产生新的文明。
“为什么每天都会出现我们听不懂的话?”尽管你常自诩时尚潮流,但仍会发现即便置身文化最前线,很多句子你也可能通体不懂。别急着否认,作为地地道道的国人,“喜大普奔”是什么意思,你懂吗?“不明觉厉”又会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你知道吗?还有那句更加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人艰不拆”,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能猜得到吗?
孙权劝学曾有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如今,我们的“文字”似乎已经到了三天不看便几如路人的地步。而令人深思的是,每每我们抛出这样的问题,便会有一大批“潮人”慷慨激昂,只产生了几组词语便是对文化中伤了?我们只是觉得好玩,背叛祖宗文明了吗?只不过说几个“潮词儿”,影响物价还是谋财害命了?
“只是觉得好玩,没什么了不起。”这样的无所谓、无伤大雅、随大流的想法,正像是对国人生活习性的一贯写照。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正如“囧”字曾大行其道后被收入字典,从陌生再到全民接受,这样的事儿原本就无可厚非。文明本来就是逐渐丰厚才会与时俱进得到后人认可。但是再放到另一种情境下,很多人是否还会这样有底气?当满嘴“人艰不拆”横行的时候,你是否连“艰”字都不再会写?不要偷笑,这完全不是一个笑话。据我们的调查,居然有19.1%的人“艰”“很”“根”“狠”字傻傻分不清楚。好一点儿的情况,是在写下的时候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笔下生错,立即改正过来。
电脑键盘,IPAD,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机……“提笔忘字”几乎是习惯了各种电子输入的必然结果。曾有人下出结论,我们成年人的词汇量应不及当下初中生的水平。而这个推断在某媒体的研究上得到了佐证,居然有70%多的人不知道“癞蛤蟆”三字该怎样写。面对英文这一号称自己是传阅性最高的文字,我们一度大声反驳他们,认定我们的汉字是历经千年流传,扎根在地球上的最美好语言。但当人们在发挥头脑风暴,造出各类新鲜词汇符合时下情景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步伐稳健,先顾忌到我们不该忘掉的汉字本身。
“提笔忘字”犹如脓疮,从个例蔓延到社会上某类人群,看似只是纵横一时的社会现象,其实更像是现代化道路上令国人迷茫的文化素质考题。改变是必然,汉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历经多次改变。民国之前国人多用繁体字,而简体字的发明运用则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又一项结晶。正如“简繁之革”,与时俱进的基础应是更为大众便利接受,且于五千年文明毫无悖伤,而不是产生一组新词儿便忘记老话该怎样说,只流于所谓的时尚新鲜,反而忘记文字本身的优雅公道。“喜大普奔”或许可博众人一时欢笑,但欢笑之后,至少你该知道,将这四个字从电子荧幕上落实到纸张应该如何写。
一项文明历经千年总有流传的理由。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汉字正是其中最华美大气的一次沉淀过程。“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从昔日康有为的理念到如今中国共产党的策略,中国从未否定过创新变革的力量。而创新不应一把乱抓,对任何介质都进行毫无严肃性的改造。创新是种谋略,更应该有所底线。将汉字现代化或许是我们这项独特智慧历久弥新并传播渐广的不二法宝,但如此鲁莽革新更像是对汉字一时的刺激,只逞一时之快,人人可造人人可流行,恐怕更会让这样的文字变得小众化和特殊化,非但离汉字“全球化”的理想越来越远,反而会形成国人不同年代代沟的加大,更加不便彼此间的社会交流。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强盛和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日渐提高,中国汉字纵贯四方,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汉字,有汉字的地方却不一定独有着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多或金发碧眼或皮肤黝黑的地球同胞乐于学并善于学这类文字。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我们终于渐渐让英语不再那样绝对地成为唯一交流语言,在一些盛大正式的国际社交场合上,汉字成为与英语并肩的主角,字正腔圆地展示着独属于古老东方的语言魅力。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变得国际化,若有朝一日,当我们成为了国际化的中心,渐渐可以面对其他地球同胞们对我们文化的趋从附和,我们的汉字却变得“面目全非”,这样又该怎样复兴伟大华夏文明的尊严?
精神文明虽不比物质文明那样显象直观,却同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我们而言,汉字如吃饭穿衣,早已是本能,自出生以来便融入每个国人的骨血。在承续这样一项文明之前,请给它足够的敬畏与尊重。为汉字,先畏汉字。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