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粽叶飘香时
现在,人们最爱凑的,大概就是节日的热闹。
一年中节日多到五花八门,几乎天天都有可以纪念的名头儿。而我们传统的节日更是倍受亲睐。转眼间端午节将至,没常识的年轻人或许可以不知道端午节是哪月哪日,但是不要紧,商场里大街上热烈的节日气氛会让你根本没法遗忘这一天。
在国人心里,节日多与“吃”相关。老辈人会津津乐道的讲,过去穷,没东西吃,所以会搞出这么多节日来,“处心积虑”让自己吃些好的。端午节无疑将这个意味表现的非常明显,提起端午,必然想起粽子。
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等,其中第一个屈原说更是让人推崇。在中国的众多节日里,端午因此也成了“悲剧意味”甚浓的节日。其实端午节的来历并不明确,但也无需考究,人们在这一天食粽子,佩香囊,赛龙舟,本身就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敬畏。
而这一敬畏,据说现在已随着国人的世界化思路而传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端午节有一个很流行的小故事,说我国驻外的维和警察在端午节那天给其他国家的警察们发粽子,以此来共同庆祝这个中华民族的独有节日。警察们吃的大快朵颐,纷纷赞叹中国美食简直绝味。但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难忍的问题,粽子是好吃,但是外面的菜太硬了,不好下咽。
中国维和警察们哄堂大笑。
现在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咱们的粽叶,他们当成了生菜之类可以包饭吃的东西。
古民谣里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并且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在临沂,自己家包的粽子多以糯米做馅,红枣为馅心,艾叶或荷叶为粽叶。中医认为,糯米有养阴功效,端午前后有的人很喜欢出虚汗,这往往是脾盛阳虚造成,常吃糯米有止汗的作用。这下好了,爱吃粽子的吃货们可以名正言顺大吃粽子,美其名曰止汗。
但是,这要在你不怕被噎着的前提下。糯米味道好,但是公认的不好消化,容易积食。
这也符合了中国人的处世理念,任何事情都要讲个“度”。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毫无节制。
粽子好吃,其制作过程也很有意思。每逢端午,便有很多家庭开始忙着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很多人习惯在端午节前一天就把粽子给包好,这样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把粽子给煮上。那时叫醒你起床的就不会是闹钟,而是浓浓的粽子香气。若没有意外,端午节夜里的气温还应该是比较凉爽的,初夏的风微微拂过,很多勤劳的主妇会在家中摆一大盆水,糯米就静静的躺在水里面,散发着低调诱人的光泽。旁边还会有一大盆,平摊着放着,那是粽子青葱却不失华美的外衣——粽叶。接下来主妇们将施展她们最令人神奇的技艺,一手拿着粽叶,一手将糯米包括在粽叶里,再在里面放上几粒枣儿,然后将粽叶变魔术般塑造成四角形或三角形的模样。整个过程飞快,你完全搞不清哪里有粽叶,哪里有糯米。孩童们这时候便会来凑热闹,把手伸进糯米里一把把抓一下,像是在捞取河底圆润的鹅卵石,这只是表面文章,他们更觊觎的是那一粒粒甜蜜的枣子,趁着主妇们不注意,抓起几个连忙丢进嘴里。真是奇怪,平时连碰也不想碰的枣儿,这个时候,偏偏有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味道。
第二天一大早,粽子的香气便透过锅盖的细缝飘出来,整个家里都盈满着粽子的香气。粽叶+糯米,你会再一次感叹这真是世界上最奇妙、最般配的一对组合。将煮好的粽子剥开,亮晶晶的糯米团里嵌着几颗枣儿,如同白玉中缀着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剥开粽子放进碗里,再在上面撒上些许白糖,吃起来更加香甜。
现在除了老辈人,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掌握包粽子的这门技艺。吃是爱吃,但是粽子不比饺子包子,技术含量实在太高。先不说糯米和红枣的比量搭配,就说那粽子的形状和绳子的捆绑技巧,就足以令平时在工作上游刃有余的人绞尽半天脑汁。与其说这是一种吃食,更不如说是一种蕴含文化的传统艺术。吃起来香甜,做起来费劲,这也是祖祖辈辈们希望我们传承的人生态度。所谓的苦尽甘来可能夸张了些,但是命运总不会亏待人,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好结果。
端午节的粽子总让人感到惊喜,仿佛是这美好节日里人们犒劳自己的一份礼物,又像是难以言说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而近些年来,关于粽子的争议越来越多。
先不提某个亚洲国家抛出的端午节是他们传统习俗的谬论。如今,关于粽子是甜还是咸的命题再次呈上台面。与豆腐脑儿,鸡蛋包的“南甜北咸”的局面截然不同,正因为身在北方,我们更坚定的认为粽子就该是甜的。虽然后来多次吃到了肉粽、蛋黄粽、叉烧粽、香菇粽等等稀奇古怪的粽子,但是仍旧没法取代甜粽子在心里的份量。总觉得那样散发着清香的墨绿色粽叶,那样晶莹剔透的糯米,不该搭配一些肉食之类的俗物,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失去了粽子本身清香高雅的韵致。
如今市面上大都是机器大批量制作的粽子,这些粽子口味众多,外表美观。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纯手工做的粽子,宁愿买了材料自己回家包。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端午节这一天除了要吃粽子外,还要吃用艾叶煮的鸡蛋。据说没有天亮的时候,吃了艾叶煮的咸鸡蛋可以明亮眼睛。老人在端午节这天,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要念叨着“宝宝吃蛋、灾星滚蛋”。吃鸡蛋之前,小孩子们通常要拿出自家煮的鸡蛋比大小,相互撞击比谁的鸡蛋壳硬,趣味盎然。
吃完了粽子和鸡蛋,长辈们还要为孩子们准备荷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时光荏苒,现在人们的节日观念已经不再停留在给自己“吃好东西”的借口层面上。诸如端午节,与其过的是节日,其实过的更是文化与团圆。生活这样繁忙,诸事这样琐碎,端午正可以让人们在烦躁的生活中稍作休憩,享受那抹绿色的古意。再多的金钱和物质也换不来家人围聚一桌,动手包棕吃粽时的愉快。是粽子的香甜带人们回归最原始的真实,感受它最纯净的给予。
又到粽叶飘香时——
这是历经几千年传来的味道。
(朱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