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浴血岱崮

2014年05月17日 来源:沂蒙人 2013年第三期
[摘要]【题记】本文根据陈宏、张栋《英雄岱崮连》、其他战争亲历者口述、纪念活动材料整理改编而来,年代久远、记忆偏差,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意在缅怀先烈,向先辈致敬,在七·七之前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做过贡献的人致敬,无论故去还是健在,不管军人还是平民。同时正告那些日益抬头的日本右翼分子,反思过去、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悲壮的八年抗战,沂蒙大地每一寸土地都被英雄的鲜血浸染。巍巍蒙山,有幸埋忠骨;泱泱沂水,无辜染征尘。岱崮保卫战,八路军以微弱兵力血拼逾己40倍之日军,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飞机大炮,谱写了一曲慷慨雄浑的抗战之悲歌。

 

一触即发

1943111,日军第32、第59师团、独立混成第5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万余人,由临沂、蒙阴、莱芜、临朐和沂水等地出动,“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企图消灭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

为粉碎日伪军的大“扫荡”,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主力部队已转移至外线作战,决定由十一团三营派出两个连的兵力,扼守住南北岱崮以牵制敌人,依据有利地形,坚守10天到半个月,减轻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烧杀掠夺和摧残破坏,并有力配合外线作战的主力部队寻机歼敌,粉碎敌人的“铁壁合围”。

在沂蒙山区,有七十二崮之称。岱崮又叫望岱崮,因在崮顶能望见泰山而得名。岱崮分南北二崮,座落在蒙阴县城东北,南岱崮海拔709米,面积1平方公里;北岱崮海拔679米,面积2平方公里,两崮相距1500米,中间隔着一道小山梁。崮这种地貌四周陡峭,兀然自立,而顶部平坦,易守难攻,是作战的极佳战场。它像一道大门,紧紧锁住通往鲁中抗日根据地的通道。

由于南北岱崮的战略位置重要,三营八连的两个排平时就驻守在崮上,每个崮都有构筑的工事、挖掘的岩洞、供贮藏弹药和物资所用。为了坚守岱崮,八连一、二排共60名战士部署在南岱崮;八连三排和七连一排及营部部分人员共70余人部署在北岱崮。

战前,岱崮的党政干部带领民兵、群众与指战员一起挖战壕、修地堡、筑工事,储备粮、水、弹药等战备物资,埋设地雷,为守崮战斗打下了基础。

1110日,日军进行试探性进攻,100多个鬼子从西北方往北崮进攻,但在外围便碰到八路军的地雷阵,随着“轰轰”的巨响,十几个鬼子立马就报了销。敌营里顿时乱了阵脚,胡乱放了几炮就灰溜溜退回到村子里。

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1112日,鬼子并没有进攻,但低空盘旋的飞机,昭示着大战一触即发。

 

喋血南北崮

13日晨,一支膏药旗出现在了南北岱崮的西面,在朝阳的映照下,如一个流脓血的疮疤,无比丑陋。膏药旗后,是三路人马,每路100多人。

崮上静悄悄的。战士们在掩体内、岩石旁怒视着敌人。当进攻北崮的日军离崮顶还有一百多米的时候,指挥员一声令下:“打!”顿时,崮上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倾泻到敌群,日军纷纷倒下。与此同时,南崮也传来激烈的枪声。日军没来得及还击,就连滚带爬地退下山去。日军一个机枪组,欲到南崮西北的一个小山上实施火力掩护,可是刚爬到山顶,就踏上了八连埋设的地雷,“轰隆”一声,机枪和机枪手一起飞上了天。

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失败了。这一天,日军向南北岱崮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每次进攻的结果都和第一次一样。下午四点多钟,日军垂头丧气地向村里退去。

13日的战斗让鬼子尝到了苦头,14日派出飞机进行试验性投弹,更大规模的战斗即将打响。

1516日两天,日军对南北岱崮进行空袭和炮火打击,轮番打击后,佯攻北崮,重点进攻南崮。

南崮的战斗十分惨烈。小小的崮顶,被日军轰炸机轮番轰炸,炸弹破空的呼啸和爆炸声充斥着天地之间,土木翻滚,山石崩裂。轰炸一停,如野兽般的鬼子嚎叫着蜂拥而来。

“放近了再打!”坚守在南崮南门的“小老虎班”——八连六班8名战士历经战火洗礼,越打越勇。一条山石凿开的通往崮顶的小径,成为令无数鬼子丧胆的“死亡之路”。

8名战士隐身在掩体,早就把子弹推上膛,手榴弹掀开了盖,准备迎头痛击日伪之敌。800米、700米……300米、100米……战士们一齐开火,接二连三的手榴弹在敌寇中间炸开了花,每消灭一个敌人,他们就在掩体后的石壁上划一道杠杠,班长张善才诙谐的称之为鬼子进阎王殿的“签到簿”。

 

崮上鏖兵

受阻的日军不甘心失败,集中轻重武器,对南崮进行更加猛烈的攻击,并从附近村庄搬来了10多米长的云梯,欲架梯强攻。战士们就把手榴弹捆在一起,用绳子吊下去再拉响,还把地雷也吊下去,炸的鬼子鬼哭狼嚎,四处躲藏。 

17日,日军调来大批部队,占领了两崮周围所有的村庄,大炮也明显增加,炮火比以前更加猛烈,飞机从三架增加到八架,轮番轰炸、扫射。

丧心病狂的鬼子用飞机带着毒气弹掠过崮顶抛掷下来,战士们被毒气熏得睁不开眼,呼吸困难,由于以前有过被敌人毒气袭击的经历,他们把大蒜、肥皂打在湿毛巾上,用的时候捂在嘴上,有些战士虽然被熏晕了,但凉风一吹,醒过来继续参加战斗。

23日,日寇32师团参谋长恼羞成怒,赶到岱崮前线,换上自己的精锐部队,并调来了4门榴弹炮28匹骡子才能拉动的重炮及大量炮弹,开始了疯狂地地毯式进攻,顿时,南北岱崮成了一片火海!

在敌人重炮的连续轰击下,3丈多高的南门,竟被炸成了60度的斜坡。石砌的瞭望楼被炸成平地,石阶被炸塌。崮上的泥土炸翻一层,树木、枯草全被炸烂烧焦,通向山下的石路也被打烂,山崖上遍布弹痕。但残酷的战斗压不垮战士们的钢铁意志。

战斗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面对日军强大的炮火,战士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巧妙的打法:修筑假工事吸引火力、扰乱敌机投弹、在上风头躲避毒气弹。

战士们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不仅和上级失去了联系,两崮之间的联系也中断了,装水的大缸被炸破了,没有水喝;下山的道路被封锁,粮食送不上来;子弹打光了,用石头砸。

为了支援南崮战斗,团里决定给他们送水。连续两天送水受阻,第三天,团政委陈宏组织了一个排,四挺机枪,个个头戴钢盔,打开枪刺,用火力在前面开路,终于带领民工把水送到了山顶。八连又利用暗夜下山从日军尸体上搞到了部分枪支弹药。从此,全连士气倍增,斗志更旺。

 

最后的坚守与突围

坚守岱崮的战士都是铁打的,钢铸的,他们的意志和精神,是岱崮保卫战能胜利的关键。

按规定,到25日,战士们就完成了坚守岱崮、钳制日军的任务。但是,担心后方没有完全转移好,他们决心再守几天。

29日,日军全力进攻北崮。三架飞机连续轰炸四次,炮火空前猛烈。轰击过后,日军抬着长梯进攻三次,都被一一打退。下午四点多,日军停止进攻,退到山下。

夜幕降临了。天刮起了七八级大风。不一会,下起鹅毛大雪。战士们喜出望外,纷纷拿着破布到外边接雪,吃雪解渴。战士之风,山高水长。起初走上北崮的是七十多人,现在只剩下三十二人了。在这三十二人中,除七人外,其余全部挂彩,可大家仍然对胜利充满着信心。

这天傍晚,战士们接到命令:扼守任务已胜利完成,部队立即撤下山去。

天黑后,战士们跑到崮边,不时往山下扔石头。日军听到声音连忙打枪,弄得草木皆兵,一夕数惊。次数多了,日军便渐渐地麻痹起来,不再打枪了。战士们瞅准机会,用绳子和床单连成长索,悄悄地从崮上溜下去,越山沟,贴石岩,绕过日军篝火和岗哨,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出了重围。

当南北崮的战友相逢时,紧紧握手拥抱,相互凝视着瘦削的面孔、裹着绷带的伤口和被弹片刮得开花的棉袄,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回首仰望那屹立在群山之巅的岱崮,一个个又都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岱崮战斗,共歼敌三百余人。更重要的是钳制住了大量敌人,使根据地很多地方避免了日寇铁蹄的践踏。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是一场八路军战士以少胜多的光辉战斗,这是一场洒满可歌可泣英雄热血与赞歌的战斗! 

战后,鲁中军区第十一团八连被山东军区授予“岱崮连”光荣称号。副营长张栋、副教导员马旭东、八连连长冯华德、指导员李友堂被山东军区命名为“模范指挥员”。张善才、孟继阳、李春伦、张道路、徐洪彬等同志被命名为“战斗英雄”。李德川、左志友、孙净明、郭洪德、公教堂、张纪青等同志被追认为“战斗模范”。

巍巍岱崮,功昭日月,名垂千秋!

在岱崮战斗中死难的烈士永垂不朽!

(云上)

上一篇:又是粽叶飘香时

下一篇:大唐学府王勇基:“草根校长”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