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互联网荣光 下的失落与叹息

2014年09月05日 来源:沂蒙人 第13期
      “科技改变生活”,早不是一句空话,互联网科技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渗入我们的生活,成为难以剥离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潜入各个行业引起地震般的震动。 造成“几家欢乐家愁”的对比。
      毫无疑问,它正在改写一个时代。

      实体店PK网购:频频退让
      当你起心动念到拿到商品,只需不到三个小时,即便是在晚上也能实现时,你还有理由拒绝网购吗?电商们如此“虐心虐身”的销售行为几乎让实体店无路可逃。网络提供给消费者海量的信息,你可以通过比价网站直接获得最低价,也可以从论坛的评论中知道有关这件商品的性价比。当地理上的聚集效应被网络取代,低价来得不费吹灰之力,面对面的讨价还价似乎没了意义。
      网购最有经济实力的是70后80后,而90后甚至00后则从小在网购时代长大,购物方式与传统渐行渐远。他们对电商来说是上帝,对实体零售行业而言可能是梦魇。网购发展之快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那未来是不是“天下购物,独尊网购”的局面呢?
      可当你在三伏天顶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走进西郊的“华丰国际服装城”和“万博泓”,看到攒动的人头,卖力的吆喝,激情的砍价时,或是走进银座购物广场和沂蒙大楼,感受到舒适的环境,贴心的服务时,你才会知道电商虽然能以低价、便利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但实体购物的乐趣是很难被完全取代的。
      古罗马的集市是购物者交流新闻、举行政治集会的地方。在古希腊的雅典的集市上产生了哲学。中国人也有赶集的习惯,有时和庙会一起举行。在传统节日日渐弱化的今天,购物成为节日的一大意义所在,在某个节日携家带口开车去某个shopping mall逛上一整天是很正常的事。从古代集市到现代的商场,人类喜欢买东西,乐趣不在占有,而在于享受获取的过程。有医学研究发现,有些人在购物时能感到兴奋,类似于赌徒和酒鬼之类瘾君子的感觉。而实体店的购物则可使这种感觉更强烈。
      但是,无论人们再如何享受“逛”的感觉,可是网购的实惠摆在面前谁都不会当傻子。面对电商步步紧逼,实体店只能步步为营。现在大多购物中心都集休闲娱乐于一体,适合任何群体去享受。就在前不久,新世界百货引进国内最大的触控屏“购物墙”,上演了一场实体店与网购水乳交融的温馨画面。
      电商与实体店的交锋,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决。大型零售业态使尽浑身解数应对电商冲击,但中小学边上“消息灵通”的教辅书店,胡同里做些熟客生意“市井”小铺,却在一轮又一轮的洗牌中逐渐退出舞台。
这些存在于社区里的报刊亭、小卖部,除了受到网购的冲击,还有来自大卖场的竞争——卖场会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把触角伸到社区。靠近社区的小店只能提供一些大卖场不屑一顾的小商品,比如报纸、针头线脑,为周边居民服务。这些街边小店似乎不再是为了盈利,而成为市井中街坊感情的一种寄托。  
      不过,即使电商送货更快,市井店铺仍有它的生存空间。正做着饭没酱油没醋了,抬脚就到的小卖铺必定是不二选择。还有社区里的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关心什么“双十一”“双十二”,对社区附近的面包房和熟食店几点钟开始打折倒是一清二楚。
      没了面对面看货砍价的过程,人与商品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纸媒PK新媒体:渐颓窘境
      问一问身边的90后,读纸质书吗,读报纸吗,答案上基本是否定的。他们也许还会反问你:为什么要读报纸?读报纸在数字化一代看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如今的街头上,报刊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报亭上时尚类杂志不赠送礼品也许一本也卖不掉;摊主无奈地接受购买者对售价仅4元的当期《读者》《青年文摘》讨价还价;微薄的利润让一些报刊亭的业主逐渐退出这一行业。那些在报刊亭中坚守的男男女女们说起前景目光游移不定。种种迹象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正在急速下滑。就像曾经的打字员与Call台传呼员,这可能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
      网络一直在流行“报纸死亡”。当我们真正走访报刊亭时,才能切身体会到了纸媒的窘境。我们走访了几家报刊亭,业主纷纷表示仅仅靠卖报纸杂志根本难以为继,即便在位置甚佳的地方一天下来日营业额也就在100多块钱,某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报刊亭,日营业额也就在几十块钱。即使在人流高峰期,各个报亭的常态也只是偶尔会有一名老年男性购买文摘报纸,更多的人只是购买饮料、矿泉水与充值卡。报刊杂志利润微薄,各报摊售卖最好的是《沂蒙晚报》《齐鲁晚报》等价格极为低廉的报纸。一份报纸的利润只有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一本杂志赚不到1元钱,报纸杂志本就是薄利多销之物,日均营业额仅100元,其利润可想而知。
      当问到报刊亭惨淡经营的原因时,业主们表示“主要还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获取信息”。而报刊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但他们消费能力有限,20元以上的杂志极少购买。
如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达,也让你随时随地掌握天下大事,让报纸等纸媒的困境雪上加霜。
      从2005年报纸进入所谓“拐点”之后,关于纸媒向何处去,就一次又一次被提起。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开始,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读者文摘》等不止一份国外大报宣称不再出纸质版。而国内的报纸倒下的也不止一家两家,纸媒的没落是大势所趋。
      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向电子媒体产品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纸质媒体上的内容都会被放到网络上。确切来讲,“报纸的危机不是新闻的危机而是‘纸’的危机”。用了两千多年的信息载体——印刷用纸,在互联网时代,正开始大步流星向博物馆进发。当然,造纸业不会消失,因为包装用纸,卫生用纸及纸板业等都需要纸,但用作信息载体的印刷纸,正在从大象的体量向蚂蚁的体量快速萎缩。唇亡齿寒,当传统纸媒和纸质书籍倒掉时,陪葬的还有印刷业。
      无论我们怎么感慨、惦念、留恋,优胜劣汰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传统电视PK网络电视:没落挣扎
      很多就在几年前还被大家喜闻乐见的事物,如今只能与中老年人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上边提到的报刊杂志,再比如说电视。
      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社会媒体等都在对传统电视进行追杀,逼着电视“颐养天年”。而互联网其他众多丰富的资源也让传统电视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电视被世人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是人类获取信息及娱乐的最主要方式。89年的发展历程里电视改变并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坐在自家的客厅里、餐桌边,透过电视这个窗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事情尽收眼底。而就在几年前人们还高呼不能想象,没有了电视,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
     可现在虽然说起来有点伤感,但不得不承认电视早已经开始衰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抛弃电视。并且在几年前就被认为即将消亡。
      其实电视消亡并不是一个前沿的命题,甚至不需任何说明和数据,就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从你自身看一下。相比几年前你看电视的频率,看电视的时长以及对电视的依赖度改变了多少。你是否有时候会突然发现原来这么久没看电视了。
      2010年10月,Harrisinteractive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观众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已经慢慢在超过电视。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最厉害。中国人每周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已经远远大于花在电视上的时间。
传统媒体渐成老年人“专利”!国内电视收视群体老龄化、妇女化已经形成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报道中再度指出电视受众“老年化明显”。各家电视台施展浑身解数来吸引受众,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如“好声音”“好歌曲”“好舞蹈”;各类明星真人秀节目纷至沓来,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花样爷爷”等。花样百出,以求吸睛。但被网络养刁胃口的人们新鲜劲儿一过,接着便会再转投网络的怀抱。
      传统电视已经并且还在衰落,但或许不会那么快倒下。毕竟传统电视媒体能让人们更有耐心看完感兴趣的东西,而且相比网络内容的庞杂,电视内容相对单一,至少让人的选择不那么疲累。
不过电视也必须得承认并习惯它已经没那么受宠并在逐渐被抛弃这个事实。
      当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颠覆的行业不止这些,还有餐饮、旅游、教育、金融等等。由它引发的绝对是一场革命,而我们每一个人正在亲历这场革命。记得有人这么形容:互联网就是一个新的蜜源地,这个蜜源会将人类蜂群带向一个全新的地方。这些蜜源改变了整个人类蜂群意志的蜜源结构,同样也将改变未来人类蜂群意志的基因结构。
       其实,不是说互联网改变了什么行业,形而上一点说,真正改变的人类在改变自己看自己的方式。

(孙明杰)

上一篇:临沂作家代际对话:可能“互不顺眼” 同样“不文不活”

下一篇:心安之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