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考棚街: 跨越时光的旅行

2014年09月05日 来源:沂蒙风采栏目第 期
[摘要]在一个城市中,一条具有独特名字的街道必然有着它的故事。它如同一个老旧小区门口墙根下坐着的老奶奶,只消向其细一打听,有关一个城市的往事便能穿越旧街旧道儿,娓娓向我们走来。比起波澜壮阔的宏观叙述,用一条街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历史似乎更带着一些市井上的人情味儿,当然也就更能牵起人们心中缅怀的心思。 而在临沂,考棚街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那里曾是清朝临沂士子的“梦工厂”,也曾是临沂人民心中的“百老汇”……
       清晨,当临沂这座城市在熹微的阳光下慢慢醒来,活动在考棚街的人们,一如既往的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不管文艺还是凡俗,忙碌还是惬意,这里诠释的都是活在当下的人们的选择。
据《临沂县志》记载,与横贯东西的解放路和纵观南北的沂蒙路相比,从这头可以一眼望到那头的考棚街显得特别不起眼,它最鲜明的标识或许就是原兰山区区委政府、兰山区武装部、兰山区人民医院等所在地。有关这条街或庄重或热闹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晨钟暮鼓渐渐远去,杳无可寻。似乎唯有街名“考棚”能激起陈年往事的点滴水花,引诱着人们去探寻水花激起的层层涟漪。

       清朝临沂士子的“梦工厂”
       考棚,又称考院,是主持科举初试的专门机构,也是组织考试和评阅试卷的场所。立于街头,当这样一些生硬刻板的历史资料在脑中闪过时,我们仿佛看见两百多年前,一群群学子为了给他们的人生寻求一个拐点,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前来赶考。就是这样仅仅500多米的一条街,为一百多年来沂州府士子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搭起平台。
      临沂一直为府治所在地,清代的沂州府衙就设在考棚街东段北侧。但是沂州府在乾隆前却一直没有考院,沂州府下属的蒙阴、沂水、临沂、莒县、费县、郯城、日照等七地的考生,每逢岁试科试都要长途跋涉去曲阜应试。从临沂西去曲阜最近也有一百六十余公里,在出门基本靠走的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士子结伴走滋阳,有时霏霏冒雨雪,北风凛冽冻且僵”,还要跨越沂河、沭河两道天险,来往十分不便。为了解决士子奔走之困,1754年,头年上任的沂州知府李希贤倡议捐建考院。他自己首先拿出一年的俸禄作为表率,各县的乡绅都积极响应,兰山县知事王垲十分高兴地承接这项重任,于是选择了知府衙门西颜家巷的空地(今考棚街路北,八小集巷以西,考棚西巷以东,五圣堂庙以南的地方),买了一些旧宅的砖瓦,建了考院。
      开工后,工期很顺利,全部考院所有建筑当年便投入使用。从此,七地士子再也不用长途劳顿去曲阜赶考,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临沂人皆称赞此乃一件大善举。而且据考证,清末翰林、大书法家庄陔兰即是在此考取童生。
      沿考棚街往东走,与沂州路相接的丁字路口处曾有一座二层阁楼,这座阁楼始建于明代,楼上供着关公,因下层有一口井,故名井神楼。阁门两侧挂有庄陔兰写的对联:“马过五关思汉鼎,花开三月想桃园。”这座井神楼子立于当时政治经济中心位置的制高点,可谓是阅尽临沂的繁华兴盛,考棚街上士子们的悲欢喜乐自然也尽收眼底:当年三更灯火,照着多少秀才的功名梦;考棚里,读书人鱼贯而入,汗水与笔墨齐飞,如过江之鲫,不辞辛劳,以求跃过龙门。他们有可敬可佩的,有可悲可恨的,进与退,升华和沉沦都已在后人的笑谈中随时间褪去,留下斑驳的传说。
      考棚虽已不在,但是考棚街依稀让后人记住他们。这处考院一直沿用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后来就改成了学校,成为山东省第五中学的校址,学校使用到日寇占领该地,之后便被破坏,也就不复存在。
20世纪30年代,也是在这条街上,临沂这座老城第一次迎来了夜晚的“光明”。临沂人王砥如和他的内弟何子平一起在现在的考棚街中段南侧创办了临沂城第一家电灯公司,安装了两套柴油发电机组,成为临沂早期工业的代表。

       临沂人的“百老汇”
      1926年,在临沂考棚街首次放映影片《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埋下了考棚街成为临沂“百老汇”的伏笔。后来柳琴戏的名角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台”,热闹了一代代人。
       建国以后,考棚街的南侧建起了“新新剧院”,这是临沂城内第一家售票营业的剧场。木板条凳的露天剧院在娱乐尚不发达的年代几乎承载了一整个城市的休闲方式。人工搭起来的大草棚子底下,听戏的人扎堆儿。台上古乐奏响,一出出经典的柳琴戏在各大名角的倾情演绎下别具韵味。台下扎堆听戏的人双眼紧随着名角的台步移动,专注地生怕错过一出精彩,待到高潮处,齐刷刷拍手叫好。听戏的人越来越多,只要一听说剧场开戏,城外的人也都纷纷提前涌入到城里来,早早在剧场外等候。看戏,成为那个时代劳作之余的一场精神上的狂欢,众人聚在一起虽不认识却也不生分的热闹劲儿成为每个融入到当中的人的眷恋。即使到今天,曾见证那段历史的人还禁不住眯着眼回想,回味。
      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如饥似渴”,1955年在新新剧院对面又盖起了一座“临沂剧院”。与新新剧院外观的“草根范儿”相比,临沂剧院的砖木结构就显得十分“高大上”。临沂剧院的建设过程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团结就是力量。据说临沂剧院从剧团、剧场公共积累中抽调4.8万元,又从银行贷了2万元,于1955年4月开始破土动工。剧团晚上演出,戏员们白天出义务工。经过五个月的团结奋战,剧院在当年国庆节最终落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剧院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沂城内最大的文艺表演场所,柳琴戏、京剧、话剧、歌舞剧等多种剧种都曾在这里上演。她曾接待彭德怀元帅、罗瑞卿等大将,也曾接待过中央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和省级各演出团体来临沂演出的活动。随着观众的增多,剧院外卖糖葫芦、爆米花等零食的商贩也多了起来。于是,考棚街一时间成了城内的繁华商业街,与东方红影城隔路相望,成为两大娱乐文化中心。
      现在,考棚街上已然不见新新剧场、临沂剧院,当年听戏的那份热闹场景也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随着大美临沂的建设,一些高耸的楼房代替了原有的低矮的房屋,这里曾经的辉煌我们也只能从只言片语的历史资料和斑驳的照片中寻找蛛丝马迹,来一场跨越时光的旅行,来抚慰我们怀旧的心。所有一切正所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孙明杰)

上一篇:心安之处是故乡

下一篇:相荣涛: 情怀董事长的一路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