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QQ

被切碎的阅读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沂蒙人 2014年第1期
                  你有多久没有仔细地阅读一本书?

        你是不是越来越喜欢电子媒体上那些段子?

        你是不是越来越依赖于网上所谓的资料参考,越来越不会思考和专注?

       你有多久没有仔细地阅读一本书了?寒窗孤灯夜读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被刷屏、回复、转发所代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紧跟互联网步伐,步入碎片化阅读时代。所谓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PAD、PC机等电子终端设备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带来这一革命性后果的最直接因素当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PAD、PC机的信息传播,已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改变,而是信息形式的根本性革命。从煌煌数千言乃至数十万言的文章到或温暖或幽默的百字短文,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以及在这里面诞生的“自媒体”概念——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短小精悍的段子成为主流,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乃至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生活节奏进一步挤压了我们阅读的时间和心情。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更多的把时间用于无休止的各类升级、技能、证书以及资质考试,阅读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不断强化,越来越少有人把阅读作为滋养精神、提升人格甚至享受生命的一部分。这时的碎片化阅读显示出异样的活力,房姐、房叔、房祖宗,城管、三农、微笑哥,汪峰上头条,玉兔也卖萌……一切都可成为娱乐碎片,松弛神经,舒缓压力,我们随便看到一则碎片,或许就能流露出会意释怀的微笑。无疑,这是碎片化阅读的魅力。
  但是,碎片化阅读带来更多的可能是担忧。我们沉湎于几十到几百字的一个个“段子”,新知、旧闻、励志、揭秘,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但也无形中扼杀了创造力。我们习惯于把各种素材包装成“文化快餐”,不管是三毛、席慕蓉的小诗,还是生活百科上的日常小贴士,被改头换面无数次转发,但很少有人会注明作者,更不要提一些网友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拿来主义”盛行,原创成了稀缺的东西。
  碎片化阅读或者可以称为“浅阅读”,快速湮灭和转换的特性让我们没有时间来思考,从140字的微博到微信的朋友圈分享和公众号订阅,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支离破碎,成为我们接收碎片信息的特点。“围观”这个词或许更符合当下网络阅读的本质,我们总是会通过各种事件、话题寻找存在感,这一刻还沉浸在夏俊峰所带来的悲剧里,下一刻就被铺天盖地的娱乐八卦所掩埋。碎片化阅读让大脑只会接受,思维就会变得很机械、迟滞,时间久了,思考和判断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很多有违常识的网络谣言能够盛行,不能说与此无关。很多人追着看《罗辑思维》,喜欢听罗振宇的观点和读书杂谈,但对他列出的那长长的书目,又有几个人看过呢?
  碎片化阅读更可怕的是让我们的关注力大大下降,从而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是打开一个文档,随后打开音乐,还想看看有什么新闻发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如此缤纷多彩而唾手可得的资讯,在充实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多困扰,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绪飘得更远。譬如你本来只是想找一下马到成功的出处,刚好看到页面有马年春晚的报道,于是从春晚到冯小刚,从冯小刚到张国立,从张国立到撒贝宁,两个小时后,你还沉浸在汪峰上头条的八卦里。而多线任务并行的结果,往往是效率的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并不像电脑处理器那样可以进行并行运算,在这一点上,即使是我们那个著名老乡诸葛亮——统筹和策略的高手,也因为事无巨细、每次多个任务并行,极大地损害了健康,五十四岁便仙逝五丈原。
  如何让碎片化阅读和真正有效的阅读相融互补,这是个宏大的命题,但至少我们现在,要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合理分配时间,主动选择阅读。

(文永帅)

上一篇:谁动了我的车票?

下一篇:2014,你被圈了吗